快速发布求购 登录 注册
行业资讯行业财报市场标准研发新品会议盘点政策本站速递

打造绿色未来 新能源导演第三次工业革命

仪表下游 2012年09月06日 11:35:56来源:中电新闻网 26431
摘要导读:8月29日,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等单位组织的“第二届中国能源物流产业大会”在京召开。会议期间,一场以“能源物流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大讨论在电力、钢铁、煤炭等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中广泛展开。

  8月29日,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等单位组织的“第二届中国能源物流产业大会”在京召开。会议期间,一场以“能源物流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大讨论在电力、钢铁、煤炭等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中广泛展开。

绿色发展在蓬勃兴起
  
“人类对能源的利用,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每一次变迁都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能源是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须臾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徐锭明说,传统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也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近年来,绿色发展在蓬勃兴起。其核心是,减少对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追求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于清洁能源在中国的发展,徐锭明说“中国发展清洁能源,投入之大、建设之快、成效之显著,为世界所公认。”徐锭明强调,节约能源,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变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各民族共有的传统美德。节约能源是化解能源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不论能源富集国还是能源相对短缺的国家,都应当推动建立节约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能源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系人类福祉,也同政治息息相关。很显然,解决未来能源问题,不仅要考虑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还要考虑政治因素和因素。”徐锭明表示,为了发展未来能源,为了建立稳定、经济、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为了减少能源资源问题带来的困扰和不平等,世界各国应当进一步行动起来,共同作出更大的努力。

未来能源成就经济引擎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来临,新型通信技术与新型能源系统的结合,通常预示着重大经济转型时代的来临。按照这一理论,我们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化石能源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仍然是世界能源消费的主体。它的开发利用,一要清洁,二要,逐步实现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在徐锭明看来,科技决定能源的未来,科技创造未来的能源。未来能源作为重要的战略性产品,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对于能源和交通行业来讲,第三次工业革命呼吁战略科学家、战略企业家和战略管理者。

徐锭明介绍,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时代,新产业革命初现端倪,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出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美欧学者近期预言称,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来临,它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将使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一些专家认为,美德等国已取得先导性技术突破,有可能占据此次革命的制高点,重新划分分工

徐锭明说:“新型通信技术与新型能源系统的结合,通常预示着重大经济转型时代的来临。按照这一理论,我认为,我们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

五大支柱打造绿色未来
  
“当成千上万栋建筑开始生产绿色能源,并把它们储存起来时,人们可以把这些电能输送到电网中去,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与他人的资源共享,其工作原理与现在的互联网一样。”徐锭明分析,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支柱是从化石燃料结构向可再生能源转型。

第二大支柱是用世界各地建筑收集分散的可再生能源。这一支柱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促进当地经济,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第三大支柱是必须在建筑和其他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可储存基础来储存这些可再生新能源。因为,阳光不会一直明媚,风力不会一直充裕。

第四大支柱是互联网技术革命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所建立起来的“神经网络”。

第五大支柱是以插电式或燃料电池动力为交通工具的交通物流网络。到时可在任何一个生产电力的建筑中为车充电,也可通过电网平台买卖电力。“五个支柱组成了新经济系统的基础,这一系统将把我们带向绿色环保的未来。”

重大经济转型时代来临
  
“历史上新型通信技术与新型能源系统的结合,预示着重大的经济转型时代的来临。21世纪中叶,人类能否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后碳时代,能否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是希望之所在。”徐锭明说,现在,对于中国而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与资源,深刻地认知在21世纪上半叶开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应该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化石能源驱动的工业时代即将结束,很多人并没有理解这一事实。现实是,以石油为基础的工业革命正逐渐衰退,不会再回到其状态。”“历史上新型通信技术与新型能源系统的结合,预示着重大的经济转型时代的来临。”徐锭明解释,这是因为新能源技术的出现推动人类文明向更为复杂的方向发展,而更为复杂的文明需要以先进的新型通信技术为媒介来对其进行处理和整合。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相关事宜,请联系本网。联系电话:0571-87759945,QQ:1103027433。
广告招商
今日换一换
新发产品更多+

客服热线:0571-87759942

采购热线:0571-87759942

媒体合作:0571-87759945

  • 仪表站APP
  • 微信公众号
  • 仪表网小程序
  • 仪表网抖音号
Copyright ybz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贾熙明律师   仪表网-仪器仪表行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意见反馈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