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布求购 登录 注册
行业资讯行业财报市场标准研发新品会议盘点政策本站速递

农民工素质关乎“中国制造”的未来

人才新闻 2012年11月13日 16:58:25来源:经世导刊 19924
摘要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中国制造”开始面临着双重挤压: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纷纷从“去工业化”转向“再工业化”,另一方面是来自一些新兴经济体低成本竞争压力。“中国制造”要增强竞争力,必须切实推进产业升级,必须大力提升产业工人的主体——农民工的素质。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中国制造”开始面临着双重挤压: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纷纷从“去工业化”转向“再工业化”,另一方面是来自一些新兴经济体低成本竞争压力。“中国制造”要增强竞争力,必须切实推进产业升级,必须大力提升产业工人的主体——农民工的素质。
  
  如何看待农民工在我国产业升级中的地位?农民工素质对我国产业升级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提升农民工素质?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农村室主任蓝海涛。
  
  提升工人素质是制造业竞争的决胜之道
  
  记者:金融危机爆发后,制造业再度成为世界各国重振经济的竞争利器,我国如何在新一轮的制造业竞争和发展中抓住机遇?
  
  蓝海涛:当前,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美国从“去工业化”转向“再工业化”,旨在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工人的素质将是决定制造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为此,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断完善其先进的教育体系,让产业工人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学习、创新、研究、交流等活动。
  
  就我国而言,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成本的日益上升,依靠传统工业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深度城市化和工业现代化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后,中国制造业参与并赢得竞争,提高产业工人素质是决胜之道,而产业工人素质高低又取决于占产业工人主体的农民工素质高低。
  
  农民工在产业升级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记者:产业升级离不开工人素质的提升,作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如何评价农民工在“中国制造”中发挥的作用?
  
  蓝海涛:过去30年,农民工堪称是“中国制造”的主力军。当前,我国农民工在数量上已成为仅次于农民而大于传统产业工人的第二大群体。近年来,我国城市产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化,产业升级呈现出高新知识以及智能、技术密集的发展趋势,要求农民工不但有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而且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才能迅速掌握操作技能;企业产品频繁更新换代,生产设备不断更新,也要求新生代农民工必须具备很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些发展趋势无疑对农民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稳定且素质较高的农民工队伍是中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就农民工群体而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栖身之地和工作岗位,否则,农民工没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提高自身劳动技能和谋生手段也就无从谈起;就企业来说,也需要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如果企业不愿下大力气培训员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就政府来说,没有产业工人队伍的稳定,产业工人素质就难以提升,产业升级也就无从谈起。
  
  多因素导致农民工素质偏低
  
  记者:据您的研究,您认为我国农民工素质普遍偏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蓝海涛:我国农民工素质普遍偏低主要体现在“五低”:文化素质低、技术水平低、收入待遇低、权益保障低、社会地位低。
  
  从基础教育来看,水平明显偏低。有关数据显示,到2010年前后,进城务工人员中,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约23%。
  
  从技术能力来看,中国产业工人技术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初级工、学徒工水平和未进行技术等级认定的人员总数超过70%,而发达国家工占15%-20%,中级工占60%-70%,初级工仅占10%-25%。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中,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26.2%,高技能技工仅占技工的3%。中国产业发展紧缺的是技术工人,许多岗位需要初级工或工,而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受过相应的职业教育,致使其没有一技之长,有的只达到普工、小工的水平。据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占55.4%;已参加培训的员工拥有职业技能证书的比例也不高。
  
  从职业素养来看,目前农民工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虽较以前有明显提高,但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明显下降。缺少职前心理教育,心理素质偏低;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吃苦耐劳素质降低。
  
  记者:您认为农民工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蓝海涛:总体来看,导致农民工素质偏低的因素有五个方面。一是农村教育质量低,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设备不齐全,师资力量较弱。二是农村家庭不如城市家庭重视孩子教育,在孩子学习上投入资金与精力较少。三是农村教育存在精英流失问题。如果成绩不是特别的话,学生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就会外出务工;而精英人才入城市正规就业后“脱农”。四是农民工职业培训机会不平等,没有纳入城市就业培训范围,欠缺分享现代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机会,无法融入先进的生产力系统中。五是缺乏提高自身素质的社会环境,大量农民工未纳入城市社保体系,无法获得公平就业机会。
  
  此外,过高的流动性也会阻碍农民工素质提升。从农民工的流动性来看,农民工在进入二三产业后还会频繁跨地区、跨企业流动;而户籍准入限制等体制性障碍使得农民工不能带着全家一起流动,农民工因照顾家庭而不得不在打工地与家庭所在地之间无规律地往返流动。经过相对短暂的打工生涯(绝大部分都不超过45岁)后,他们又不得不流回农村。另外,农民工流动表现为季节性,通常大部分农民工过完春节后会考虑重换打工地点或单位。
  
  研究发现,员工的高流动率会导致产品和服务质量下降、生产效率下降、顾客和员工忠诚度下降;影响人员管理、培训质量和员工团队凝聚力,终又会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等。因此,许多企业和地方政府不愿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民工技能培训,都愿意招现成的熟练工,出现了农民工培训中的“囚徒困境”。
  
  记者:农民工素质对我国产业升级会带来哪些影响?
  
  蓝海涛:农民工素质偏低迟滞了中国产业升级进程。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影响企业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目前,我国企业中的创新大多是由一线生产工人在生产实践中实现的,农民工技术素质偏低就会使得企业工艺创新和技术革新缺乏成长的土壤,影响先进技术的理解和吸收、先进设备的操作和运用,终影响企业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
  
  二是劳动生产率较低,削弱劳动力成本优势。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机械工业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虽然美日韩单个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我国,但其单位产品劳动成本却和我国十分接近。我国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劳动力的低工资掩盖了低效率,削弱了劳动成本在产业分工中的比较优势。
  
  三是产品处于低端产业链环节,难以向延伸。我国在电子信息产品、纺织服装、汽车、装备等制造业领域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比如同一品牌的汽车,国内组装和进口原装车质量性能差距大。
  
  多举措、提升农民工素质
  
  记者: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农民工素质?
  
  蓝海涛:其一,我们要从影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现代化的全局高度去认识农民工素质提升问题。未来,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快速增长。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要继续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当然,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实现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变绝非一日之功。为此,要树立产业工人同样伟大的观念!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变不是一般的“三农问题”,而是事关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文明复兴全局的战略问题。
  
  其二,要切实加强农村学校教育和农民工职业培训顶层设计和规划,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引导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纳入常住地公共预算中,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奖补,逐步实现农民工职业教育免费。
  
  其三,要下决心延长全民义务教育年限,农民工将是主要受益群体。这方面,我们要向德国学习,在接受高中教育之后继续接受职业教育。
  
  其四,要积极完善农民工培训机制。推广直接面向用人单位需求的“定单式”培训。逐步规范企业的用工制度,如“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输出”、“持证就业”、“持证输出”等。企业申报政府项目时附加“持证就业”的产业工人比例条件,引导企业特别是高技术企业吸纳中技工。通过加强劳动执法监察,促使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缴纳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险,引导企业与员工建立较为长期与稳定的劳动合同关系,倡导劳资互利双赢的社会理念,激发企业培训农民工的动力。
  
  其五,要逐步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如增加农民工各级人大代表的比例,赋予他们有序参与当地政治事务的民主权利,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让已在就业地定居的农民工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让流动性强的农民工群体通过工会组织参与当地政治事务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各级别的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青年创业先锋等荣誉称号都应明确规定农民工占有一定比例;逐步将农民工纳入流入地城镇社保体系,中央政府给予补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维护农民工平等权益,给予农民工以新型产业工人的待遇。

延伸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相关事宜,请联系本网。联系电话:0571-87759945,QQ:1103027433。
广告招商
今日换一换
新发产品更多+

客服热线:0571-87759942

采购热线:0571-87759942

媒体合作:0571-87759945

  • 仪表站APP
  • 微信公众号
  • 仪表网小程序
  • 仪表网抖音号
Copyright ybz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贾熙明律师   仪表网-仪器仪表行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意见反馈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