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布求购 登录 注册
行业资讯行业财报市场标准研发新品会议盘点政策本站速递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机器人崛起

行业上下游 2013年02月22日 16:17:40来源:财经网 20457
摘要  伦敦——自动化,也就是所谓“机器人的崛起”将对今后几十年的薪酬就业形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今,每当失业率上升就会有人提到这个问题。

  伦敦——自动化,也就是所谓“机器人的崛起”将对今后几十年的薪酬就业形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今,每当失业率上升就会有人提到这个问题。
  
  十九世纪初,大卫•李嘉图认为机器有可能取代劳动力;卡尔•马克思也有与他相似的看法。大约同时代,勒德份子捣毁了纺织机械,他们认为正是这些机器抢走了他们的工作。
  
  后来对机器的恐惧逐渐消失,因为有更多人很快找到了工资更高、条件更优越的新工作。但这并不是说初的担心是错误的。相反,这种担心在遥远的未来一定会兑现,我们迟早会找不到工作。
  
  令人不快的是,对某些国家而言,这样的远期前景也许很快就会摆在面前。既然如此,在所有或多数工作被机器取代的情况下人们该做些什么?
  
  近来,制造业自动化甚至扩展到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地区。2011年,中国公司耗资80亿人民币(合13亿美元)用以购置工业机器人。为苹果生产iPad的富士康公司也计划未来5-10年开办家完全自动化的生产企业。
  
  目前资本取代劳动力的趋势已经不仅局限在制造业。不起眼的例子是超市用由一名员工监督的银行自助服务机取代了收银员的岗位。(虽然这样的自动化并不恰当,因为超市将购物的工作部分转嫁给了顾客。)
  
  安抚害怕自动化对低技能工人就业构成威胁的现成理由是培训工人从事更的工作。但技术进步现在已经开始侵蚀更的工作。大批现在被认为无法简化的安全的人类技术工种很可能成为下一轮技术革命的受害者。
  
  《金融时报》近有一篇文章指出,在出了名的不受生产率提高影响的教育和医疗两大领域,技术的应用都已经开始影响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翻译、数据分析、法律研究等一系列高技术工种有可能逐步萎缩。因此,新一代工人将接受哪些培训?
  
  乐观者轻率地断言“会产生很多全新类型的工作。”他们让我们想象(电动车“编队行驶”后)多车厢公路列车的领驾、数据分析师或机器人技师。但我并不觉得有很多新的岗位诞生。
  
  我们可以想象区区几位技师取代了整车队的出租车和卡车司机,少数人类技师承担着机器人劳工大军的维修任务,又或者一名数据分析师利用软件取代银行所有的定量研究员职务。在这样的经济体中雇佣劳动力将不再是创造价值的主要角色。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种未来的影子。社交媒体巨头Twitter是条就业领域的小鱼。其价值达90亿美元,但仅雇佣400名员工——仅相当于基德明斯特一家中型地毯厂的规模。
  
  将2008年来的失业率增加归咎于自动化的影响并不准确。但值得注意的是结构性失业——也就是经济复苏后仍然存在的失业问题——25年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我们发现控制失业率的工作越来越艰巨。
  
  事实上,认为英国2%失业率属于正常的时代早已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上届政府在不可持续繁荣达到顶点时将失业率压制在5%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即便达到这个并不起眼的目标也需要补贴众多不必要的岗位和毫无意义的培训计划。
  
  关于机器人取代真人劳动力的某些说法无疑会像过去那样被证明是牵强附会。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剩余劳动力,我们很难拒不承认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谓“技术失业”将不断增加的结论。
  
  乐观主义者可能会说悲观者的想象力太弱,预见不到自动化所带来的各式各样精彩的全新工作机会。但也有可能乐观者的想象力太弱而无法预见一条完全不同的轨迹——人们正在走向一个享受自动化休闲成果而非额外收入的世界。
  
  工业革命期间工厂取代了灯红酒绿,工作时间延长了20%之多。但有了后机械时代的生活标准,我们就可以摒弃几个世纪来某些清教徒式的内疚,从枯燥乏味的工作中抬起头来。
  
  今天我们可以在贫困国家看到共享工作。这是实现有限工作岗位分配的为众人接受的方式。经济学家们称之为“隐性失业”。
  
  如果我们的目的是摆脱贫困,那么隐性失业是一件坏事。可如果机械发展已经让我们摆脱了贫困,那工作共享就成为“分配”仍须由人类劳动完成工作的一种合理方式。
  
  如果机器可以压缩半数的人力劳动,为什么要让半数劳动力沦为过剩,而不让同样这些人工作一半的时间?为什么不利用自动化将周平均工作时数从40小时降低到30小时、再到20小时、10小时,从而缩短全职工作的劳动时间?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实现自动化的大部分收益不被富人和当权者攫取,而是以平均的方式加以分配。
  
  我们不应像勒德分子想象的那样试图抗拒机械化进步,而应该准备迎接自动化带来的更加闲适的未来。但完成社会思想革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

延伸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相关事宜,请联系本网。联系电话:0571-87759945,QQ:1103027433。
广告招商
今日换一换
新发产品更多+

客服热线:0571-87759942

采购热线:0571-87759942

媒体合作:0571-87759945

  • 仪表站APP
  • 微信公众号
  • 仪表网小程序
  • 仪表网抖音号
Copyright ybz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贾熙明律师   仪表网-仪器仪表行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意见反馈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