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布求购 登录 注册
行业资讯行业财报市场标准研发新品会议盘点政策本站速递

中国智能制造不乐观 十二五恐难完成

行业上下游 2014年02月25日 15:43:59来源:仪表网 5076
摘要当下,中国智能制造面临人才、核心技术和产业配套等方面的艰巨挑战,政策支持力度与企业需求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差,智能应用企业的战略意识与规划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导读:当下,中国智能制造面临人才、核心技术和产业配套等方面的艰巨挑战,政策支持力度与企业需求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差,智能应用企业的战略意识与规划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仪表网讯  为了解目前中国智能制造的实际水平,德勤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合作,对近200家制造企业分别从智能设备制造和智能设备应用两个角度进行了调研。2月20日,德勤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硏究报告称,中国智能制造面临人才、核心技术和产业配套等方面的艰巨挑战,政策支持力度与企业需求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差,智能应用企业的战略意识与规划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国家《“十二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产业销售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到2020年超过3万亿元,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未来5到10年,行业增长率达到年均25%。
  
  但上述研究报告指出,欧洲和日本目前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供应商,ABB、KUKA、FANUC、YASKAWA四家公司占据了中国市场60-80%的份额。而中国企业多为系统集成商,单元产品和核心部件都要从欧美日进口。不仅如此,产业配套能力还在严重制约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61%的企业对配套企业的产品质量不满意。
  
  调查发现,77%的企业认为开发智能制造能力对它们非常重要,但其中有49%的企业反馈他们还尚未开始使用智能设备。在这些尚未使用智能设备的企业中,过半数认为目前企业自身的设备及人力已经能够满足生产需要,因此不需要进行智能化升级。
  
  德勤中国制造业主管合伙人董伟龙表示,“中国制造业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智能制造的需求:中国制造业生产所需的零部件与产品依赖进口,国内生产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对的智能装备需求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智能制造的发展;而长期以来,较为低廉的人力成本形成成本洼地,企业使用智能化设备替代人工动力不足。但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意识到智能应用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建立和加强有关智能制造应用体系的战略思维和规划,市场需求也会逐步释放。”
  
  此次报告还指出了中国智能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中国制造业的核心问题是自主技术不多,而这个问题在智能制造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以仿制和集成模式为主的智能制造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附加值,以增强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能力。调查也显示,智能设备应用企业普遍对国内的设备供应商评价不高,其中,近80%的智能应用企业认为国内品牌智能设备技术水平与品牌存在明显差距,过半的企业认为品牌更加可靠。另外,58%的企业认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智能制造商业软环境亟待改善的方面。目前,中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人才及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无法满足企业走向智能化的需要。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信息部主任、经济师赵新敏则指出,“另一个不足的地方在于政策支持力度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落差。尽管智能制造是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领域,但高达88%的被调查者仍希望政府在科学技术的创新引导方面持续发挥作用,制定更多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业政策与法规,为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培育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的产业环境。”
  
  不过,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也具备诸多优势,包括市场空间、成本优势以及对国内市场的深刻理解等。其中,市场规模与成本优势犹能推动中国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相较于西方国家竞争企业,中国智能设备制造企业拥有占据优势的产品价格,调研显示,77%的智能应用企业认为国内企业的产品价格低或者性价比高。此外,在目前大部分零部件为外购的情况下,中国智能制造企业与外资企业相比的竞争力更加体现在熟悉国内需求,可以提供及时的服务响应方面。由于在智能制造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定制开发,本土企业熟悉客户的生产线和应用需求,因此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并在短时间内予以服务响应。
  
  董伟龙指出,相关企业应该在制造策略方面及早做出部署,全面评估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的冲击以及智能制造的效率提升潜力,逐步优化制程,达到制造技术与人力投入的佳平衡。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相关事宜,请联系本网。联系电话:0571-87759945,QQ:1103027433。
广告招商
今日换一换
新发产品更多+

客服热线:0571-87759942

采购热线:0571-87759942

媒体合作:0571-87759945

  • 仪表站APP
  • 微信公众号
  • 仪表网小程序
  • 仪表网抖音号
Copyright ybz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贾熙明律师   仪表网-仪器仪表行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意见反馈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