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布求购 登录 注册
行业资讯行业财报市场标准研发新品会议盘点政策本站速递

自动化解决美国就业是“伪命题”

行业聚焦点 2014年03月19日 11:19:00来源:OFweek 工控网 5869
摘要  导读:在美国再工业化的讨论中,自动化将拯救美国制造业是一个很流行的说法。但是现在,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只有手工才能达到高质量,自动化生产的设备维修、加工设计和生产改进本身带来了新的劳动力要求。
  

  导读:在美国再工业化的讨论中,自动化将拯救美国制造业是一个很流行的说法。但是现在,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只有手工才能达到高质量,自动化生产的设备维修、加工设计和生产改进本身带来了新的劳动力要求。

  

  在美国再工业化的讨论中,自动化将拯救美国制造业是一个很流行的说法。自动化、机器人将取代熟练劳动力,节约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率,从而振兴美国制造业。当然,自动化和机器人无法解决美国的就业问题,不能解决再工业化主要的目标:通过大量就业使美国经济重新走上正循环,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自动化的生产方式可以达到非常高的可重复性,所以产品的一致性较好。但原料品质不是一致的,生产设备也有磨损和状态的变化,在实际使用中,全自动的生产线也是需要经常调整的。自动化生产的产品可以达到相当高的产品一致性,但不能达到高质量。高质量只有根据原料和设备的情况实时做出优调整,这只有手工才能做到。这不是低级劳动力的手工,而是熟练技工的手工。这不是锉刀、钻头的手工,是借用精密机床甚至是数控精密机床的手工,但在熟练的技工手里,根据每一件产品的材质精细加工,这才是质量的。
  
  罗尔斯•罗伊斯轿车和百黛翡丽手表不是用自动化生产线制造的,这里面有传统工艺的原因,但更大原因正在于此:只有手工才能达到高质量。但对于大宗产品和普通用户来说,自动化生产达到的质量就足够好了。
  
  节约生产线上的劳动力就不这么简单。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里,生产线上的劳动力是劳动力的主体,自动化生产无疑可以大大降低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要求,这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自动化生产的设备维修、加工设计和生产改进本身带来了新的劳动力要求。广义的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
  
  以典型的大型化工厂为例,精馏塔、泵、管道、容器、反应器这些不因为自动化生产还是人工控制而改变,但计算机控制系统(简称DCS)及相关的仪表、阀门是自动化的产物。围绕着DCS,化工厂“多”出来一整条支援链,一般仪表工、专职的DCS仪表工(负责DCS硬件)、专职的PLC(专用于程序逻辑控制和安全连锁保护)仪表工、专职的分析仪表工,控制工程师、DCS工程师(负责系统软件、升级和系统整合)、控制系统IT工程师(负责DCS到商务/管理网络中的过渡层和通过OPC等软件接口协议与DCS连接的先进控制、数据管理系统),这只是在化工厂里的这一部分。相关系统厂商还有一整套技术支援体系,从硬件到软件到全面应用支援,他们当然还有他们的上游支援体系。这样一整条产业链的人力是很可观的,尽管系统厂商及上游厂商的支援体系是在全行业共享的,而不是化工厂专用的。
  
  到这里为止,自动化对拯救美国制造业的作用还是正面的。但接下来的事情就不那么清晰了。
  
  自动化能降低对熟练技工的需求吗?从表面上看,一切都自动了,人的存在都是多余的,当然能降低对熟练技工的要求。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
  
  自动控制系统可以控制正常生产条件,并处理有限的、已知的非正常情况。但只要在现实世界中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未知的非正常情况不仅可能出现,而且总是在要命的时候出现,只有训练有素和善于应变的熟练技工才能对付,所以人的存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救命的。
  
  但正是在这一点上,自动化的发展造成了新的问题。自动化系统通常自动处理绝大多数正常和低度异常的情况,容易使操作工产生麻痹和懈怠,并忽视潜移默化的重大异常征兆。一旦出现明显异常的情况的时候,通常已经很紧急了。这时首先要经过一个惊讶和反应阶段,然后需要判别现状,回忆起或者翻出种种应急操作规程。
  
  由于这样的异常情况很少见,和平时正常情况的反差太大,心理素质不特别好的操作工常常不能正确处理,像平常一样继续依赖自动化系统替他解围,无法正确判定这已经超出自动化系统的能力范围,从而造成故障升级,甚至演变成灾难性的事故。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里英国石油公司“深水地平线”平台事故中,事故升级和人员伤亡扩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操作工惊慌失措、当断不断。
  
  2011年5月27日,法航447航班从里约热内卢飞往巴黎途中,空速管冻结,失去飞行速度读数,飞行控制系统自动增加飞行高度和速度,为飞行员争取反应的时间和空间,但终造成失速。飞行员接过手动控制后,在13000多米的高空,本来适当浅俯冲就可以改出失速,但飞行员机械地搬用低空失速时的标准操作规范,继续增加推力和爬高,非但没有改出失速,反而进入深度失速,终坠机。
  
  相反,自动化程度不高的话,操作工时时刻刻需要对过程“把脉”,容易察觉异常现象的蛛丝马迹,反而不容易出现故障升级现象。对自动化系统过度依赖、不能正确判别和处理自动化系统失控的状态,这已经成为工业界普通感到头疼的问题。工业上通常使用仿真系统(也称模拟器)训练操作工的异常情况处理,但训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能正确预测典型异常情况,超出训练课程的异常情况依然要靠操作工随机应变,但高度自动化系统非常容易钝化人的随机应变能力。
  
  还有一个问题是高度自动化后工作负荷高度集中。在手动操作时代,很多操作工分兵把守,各自为阵。自动化之后,很多机械的、重复的工作被自动化系统取代了,操作工在更高的层次监控自动化系统。在体力上,这更加轻松;但信息量实际上大大增加,需要关注的事情多得多。
  
  这好比交通警察。在一个交通警管一个路口的时候,他要根据车流情况开关红绿灯,指挥这个路口的交通。交通控制自动化后,他的工作岗位转到交通控制中心,具体路口的红绿灯控制转为自动控制。在正常情况下,他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确保一个路口交通畅通变为确保一大片路口交通畅通。一旦自动控制不力,出现交通受阻,他需要在短时间内作出大量的人工干预,正确疏导,而不是加剧堵塞,峰值工作负担大大增加,对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
  
  高度自动化的另一个问题是操作经验的流失。随着人员流动,有经验的老资格操作工被缺乏经验的新操作工取代。新操作工从一开始就依赖自动化系统,缺乏实际经验,甚至对超越自控系统的人工干预产生畏惧,到时候想随机应变都无从入手。
  
  这就好比用GPS导航自动驾驶的汽车,在正常情况下不需要人的干预,可以安全自动地从A开到B。车上的人在原则上是可以手动操作驾驶的,但在正常情况下没有这个必要。问题是久而久之驾驶技术和对路况的判读就生疏了,或者只有理论上的能力,真的到了GPS或者自动驾驶失灵的时候,驾车人临时抱佛脚,不把车开到沟里才怪。
  
  操作经验流失的另一个坏处在于未来自动化系统的研发。自动化系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纸上谈兵拍脑袋出来的,而是丰富操作经验的物化。熟练技工的经验不仅对于现有生产过程十分重要,对于把改进后或者全新的生产过程开发出来更加重要。只有通过他们把新过程捋出来了,才谈得上高度自动化。自动化的难点通常不在关键过程或者动作的自动化,而在于异常情况的处理、人机交互处理、不同状态之间的无缝转换,这些都不是理论或者空想可以解决的,必须要靠高度的经验。所以自动化降低了对不熟练技工的需求,但不降低对熟练技工的需求。
  
  问题是熟练技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是从不熟练技工中成长出来的。自动化使得不熟练技工队伍缩小,这使得自动化带来的技术进步难以为继,因为生产技术和产品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但熟练技工成了无源之水之后,下一步的自动化就难以为继了。换句话说,过度依赖自动化的制造业振兴可能是一次性的。
  
  这个问题在工程技术人员中也存在。美国制造业公司中技术工作大量外包,一般性设计和工程管理都承包给EPC公司(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以降低公司的负担。这对公司是有利的,有项目的时候请人来做,没项目的时候不需要养一支队伍,更没有福利、养老等长期负担。外包公司里都是专业人士,经验和见识比公司里的人还广。问题是EPC公司对用户公司的工程标准和项目程序有一个熟悉过程,这中间的磨合常常令人抓狂。更要命的是,现在可以依靠EPC公司,但大家都没有从线出来的工程师了,下一代EPC的人马从哪里来?这种“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短视做法和试图片面依赖自动化振兴制造业一样成问题。
  
  不过,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给人们以新的希望,说不定以后高度智能的系统可以自学习了,那就彻底摆脱对熟练技工的依赖了。摩尔定律依然在发光,计算机的速度依然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增长,种种人工智能实验也爆出喜人的成功,计算机甚至战败了象棋,“你怎么知道以后计算机就不能比人聪明呢?”
  
  人工智能的极限是一个哲学问题,在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计算机是否可能比人聪明都是空谈。人类智能的另一个说法就是智慧,智慧到现在为止依然是一个无法定性和计量的东西,智慧的生成、演进、转移和储存都是远远没有解决的问题。智慧更有显性和隐性两部分,显性智慧由各种成文的知识和思想方法组成,复制显性智慧至少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隐性的智慧充满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连描述都困难,更谈不上复制或者超越。
  
  智慧不是知识的堆积,具有海量的数据库和闪电般的快速检索并不能绕过知识的堆积不等于智慧这个障碍。面对同样的数据,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人工智能要超越的是谁的智能?另外,人类智能本身也在不断演进,人类智能的一大特点就是会有阶跃性的突变,每一个科技发明和人文概念都是人类智能突变的结果,理解和认识这种突变机制本身就需要人类智能的一个突变。人工智能要复制和超越人类智能,就像兔子要吃悬吊在鼻子前的胡萝卜一样。
  
  那么自动化可以拯救美国的再工业化吗?自动化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是要人来使用的。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力量倍增器,但基数是人。美国再工业化的关键还是人。美国的人力资源问题是另外一个话题,但想绕过美国人力资源的现实,用自动化来创造奇迹,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相关事宜,请联系本网。联系电话:0571-87759945,QQ:1103027433。
广告招商
今日换一换
新发产品更多+

客服热线:0571-87759942

采购热线:0571-87759942

媒体合作:0571-87759945

  • 仪表站APP
  • 微信公众号
  • 仪表网小程序
  • 仪表网抖音号
Copyright ybz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贾熙明律师   仪表网-仪器仪表行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意见反馈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