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布求购 登录 注册
行业资讯行业财报市场标准研发新品会议盘点政策本站速递

室内空气检测乱象丛生 仪器不靠谱

行业聚焦点 2011年11月09日 09:55:16来源:地产家居网综合 5288
摘要

  
  乱象二:检测仪器不靠谱
  
  收费相差悬殊的检测,究竟差在哪里?吴女士的经历,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吴女士告诉记者,她家的新房装修好之后,她觉得房间味道太重,怀疑是装修公司使用了劣等的装修材料,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不合格。于是,她找到一家室内空气检测公司。很快,这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就为她提供了上门服务。工作人员先是在房间中选择了几个点,然后拿出一套仪器设备进行检测,还拿出几张试纸进行了比色鉴定。没过多久,他们就用随身携带的电脑和打印机,打印出了一张检测报告单,并盖上了公司的公章。
  
  看着检测报告单上写着的“室内空气质量不合格”的结论,吴女士满意地将500元检测费用付给了对方。然而,当她拿着这张检测报告单去找装修公司索要赔偿时,却遭到了拒绝。装修公司在看了报告单之后就说,这个根本不,因为上面不是CMA报告单。无奈之下,吴女士只得又再次找能够出CMA报告的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室内环境检测中心重新做检测。在花费了好几千元,等待了近一周的时间后,吴女士终于拿到了的报到单。可是没想到,这次的检测又完全合格。
  
  一位专业人士告诉记者,确实有一些公司是使用便携式检测设备做室内空气检测的。那样的检测收费确实便宜。但是,这种简易设备做出的检测数据不能保证准确,也无法保证检测的性。因为有些检测,只有专业的实验室才能进行。
  
  乱象三:检测、治理“二合一”
  
  据记者了解,越是低价的检测,越是显示“室内空气有问题”。这是因为,在低价甚至免费检测的背后,往往还有收费的“室内空气治理”服务紧跟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那种所谓的“六合一”检测仪器,号称可以同时检测6种室内污染气体。事实上,“这种检测结果都不准,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治理。”
  
  “具有专业资质的室内空气检测机构一般是不会同时经营室内空气治理业务的。因为这样很难保证检测报告的独立性、性和公正性。”业内人士表示,《计量法》明确规定,出具检验检测报告的机构必须通过计量认证,也即CMA认证(“中国计量认证”的英文缩写)。这个认证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核发,而且在附表中还要详细列明可检项目。“检测结果不是随便给的,需要负法律责任。不能为了招揽业务,就随意给出不准确的检测结果。”
  
  在我国《计量法》中也看到这样的规定,“为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所有向社会出具公证性检测报告的质量检测机构必须获得‘计量认证’资质,否则构成违法,追究刑事法律责任。”
  
  “消费者一定要警惕检测与治理一条龙服务”,业内人士表示,真正的CMA检测机构是不会向用户销售任何污染治理产品和服务的,多告诉你可以采用什么方法避免室内空气污染,否则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那么检测数据的真实性、性将大打折扣。
  
  这样说来,那些打着“现场出结果”和“低价”甚至“免费”旗号,吸引消费者做室内空气检测的机构,检测结果确实不靠谱,检测目的也令人怀疑。
  
  装修信任危机催生检测热潮
  
  “近年来,装修纠纷越来越多。消费者无论与装修公司交涉,还是到法院起诉,都想要一份具有性和说服力的室内空气检测报告书。”辽宁隆丰律师事务所律师王乃龙告诉记者,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装修后的房屋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如果房屋在装修后没有达到标准,消费者可以追究装饰装修公司的违约责任。
  
  正是这种对装修的信任危机,催生了越来越壮大的室内空气检测市场。然而,一些机构未经资质认证就四处招揽业务,违规出具检测报告。这样的检测报告,不仅缺乏准确性,更无法作为证据使用。消费者平白无故花了冤枉钱。
  
  “具有专业资质的室内空气检测机构需要具备一些条件。”王乃龙表示,检测单位应当具备质量技监部门颁发的“CMA”计量合格证书,出具的检测报告必须盖有“CMA”计量合格专用章。与此同时,采用国家标准的正规检测机构的检测方式通常是严格取样送检,一般说来,仅仅采用便携式仪器现场测定的检测并不可靠。
  
  “室内空气检测行业”有待法律规范
  
  目前,妨碍室内空气检测行业健康发展的,是检测费用的差异过大以及检测机构的良莠不齐。虽然检测的收费标准由市场调节决定,不过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业内人士还是希望能够有一个指导性的定价标准,让行业早日结束这种无序不良竞争。
  
  “引导一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还应该是法律的力量。”王乃龙表示,目前室内空气检测和治理行业的混乱,与法律规范的缺失有关。目前,国家对这一行业尚未出台专业法规,只有一个《资质管理办法》。因此室内空气检测和治理公司是否专业的惟一硬指标就是检测报告单上的“CMA”计量合格专用章,以及治理后的住宅室内空气是否达到了国家相关指标。很多业内人士都呼吁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行业进行规范。
  
  “这部法律规范除了要对室内空气检测和治理公司的成立条件作出规定外,还应当明确规定两项业务不能同时开展,一定要分开独立经营。”王乃龙表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室内空气检测的结果公正、准确。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相关事宜,请联系本网。联系电话:0571-87759945,QQ:1103027433。
广告招商
今日换一换
新发产品更多+

客服热线:0571-87759942

采购热线:0571-87759942

媒体合作:0571-87759945

  • 仪表站APP
  • 微信公众号
  • 仪表网小程序
  • 仪表网抖音号
Copyright ybz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贾熙明律师   仪表网-仪器仪表行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意见反馈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