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产品

  • 行业产品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分析检测>>其它通用分析仪器>>香菇菌棒的栽培管理技术!

香菇菌棒的栽培管理技术!

返回列表页

参   考   价: 2400

订  货  量: ≥1 g

具体成交价以合同协议为准

产品型号

品       牌其他品牌

厂商性质经销商

所  在  地北京市

联系方式:夏雪查看联系方式

更新时间:2023-07-27 11:22:19浏览次数:184次

联系我时,请告知来自 仪表网

经营模式:经销商

商铺产品:187条

所在地区:北京北京市

联系人:夏雪 (经理)

产品简介
产地 国产 加工定制
保质期 5-20年 用途 分析,研究

香菇菌棒的栽培管理技术!微生物菌种查询网是集微生物菌种、ATCC菌种、细胞系、培养基为一体的大型微生物查询类网,欢迎前来购买!

详细介绍

                    香菇菌棒的栽培管理技术



香菇菌棒的栽培管理技术


1.发菌管理

(1)菌丝培养接种后,将料袋及时搬入处理好的发菌室,横、直3~4袋,以“井"字形堆叠,10层左右为一堆。培养室内温度维持在25~27℃。接种3~4d后,当接种处的周围出现白色绒毛状菌丝时,说明香菇菌丝已定植并开始生长,应把室温降至25℃左右。袋温比室温经常高出2~3℃,若袋温超过35℃时,易导致菌丝死亡菌袋变软,培养料发臭。必须及时打开门窗透气,并将菌袋排稀,以降低温度,室内要求干燥,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以下,防止杂菌生长,每天定时通风,换入新鲜空气,以满足菌丝生长发育的需要。

菌袋经室内培育7d后,要进行一次翻堆,以后7~10d翻堆一次,使上下左右互换位置。结合翻堆进行检查,如发现接种口贴的胶布封口不严或脱落,要及时贴好.如发现接种口周围有杂菌污染,应注入0. 1%的多菌灵溶液,以杀死杂菌,如果感染严重,取出挖掉受感染的部分,其余的料拌入下一次培养基中,再进行装袋、灭菌、接种。

培养20d以后,菌圈直径达8~11cm时,把贴封在接种口上的胶布拱起一豆粒大的通气孔,以利菌丝向料的深层生长。培养料内O2增加后,菌丝活动加快,自身产生热量增加。袋温不断上升,水分蒸发量大,此时,要将室内气温调至22~24℃,并加强室内通风。为了防止高温,发菌40~50d后,可提早把菌袋移到室外菇场,但要注意遮阴防雨。

(2)脱袋排场经60~70d的发菌培养,菌丝达到生理成熟,便可脱袋。菌丝生理成熟的标志:①菌丝长透培养料,培养料与塑料袋交界处呈现空隙;②袋壁四周菌丝体膨胀,皱褶;③隆起的肿瘤状占整个袋面2/3,手握菌袋,有弹性松软感,而不是很硬的感觉;④在接种穴四周,出现棕褐色,这时可将菌袋搬到野外菇场进行脱袋排场。

脱袋必须掌握好时期,脱袋过早,菌丝没有达到生理成熟,转色困难,不利于子实体发生;若脱袋过迟,过于成熟,造成菌膜增厚,影响原基发育和正常出菇。脱袋时要选择晴天或阴天的上午进行,气温以22℃以下为宜。

为防止菌棒污染,菇场应事*行杀虫、杀菌处理。脱袋时,把菌袋运到菇场内,用刀片沿着料袋将薄膜纵向割破及时排放菌棒。排放时,要边开袋取菌棒,边排菌棒于菇床上并覆盖薄膜,以保湿保温。菌棒排在菇床的竹木横架上与地面成70°,每行排8~10棒,棒间距3~5cm,形成鱼鳞状,并小心操作,防止菌棒折断。

(3)菌棒转色脱袋后的菌棒,由于接触空气,光照增强,湿度增大,便于营养生长转为生长。菌棒的表面长出的浓白色绒毛状的菌丝逐渐倒伏,形成薄的菌膜,同时分泌色素,初为白色略带粉红色,逐步变为棕褐色,后形成一层似树皮状的褐色菌膜称为菌棒转色。脱袋后,在适宜的环境下,转色需7--15d。

菌棒转色是香菇菌丝由营养生长转为生长的过程,也是为原基分化,形成菇蕾和出菇准备条件的过程,此期间的管理尤为重要。菌棒转色的深浅、菌膜薄厚,直接影响香菇的产量和品质。转色适宜,菌棒表面形成一层棕褐色、有光泽的菌膜,出菇早,菇密,朵形适中,产量高;转色淡或一直不转色,出菇小,肉薄质差,产量低。因此,这段时间,应加强管理措施,满足转色的生态条件是香菇优质高产的重要环节。

①促进菌丝继续生长脱袋后的菌棒,生活力弱,抗性差。因此,开始3~5d,要罩紧菇床上的薄膜,尽量不去翻动,使菌丝恢复生长。若气温超过25℃,宜在夜间或清晨气温低时进行揭膜通风,白天在地上或菇棚空间喷水降温,但不要喷在菌棒上。脱袋后的温度以20℃为宜,空气相对湿度以85%~95%为宜,并注意场内空气新鲜。

②控制营养生长脱袋后5~6d,菌棒表面长满浓白色的气生菌丝时,要增加掀动薄膜次数,每天通风2~3次,每次20~30min,以增加氧气和光照,拉大菌棒表面的温湿度差,一般7~8d菌丝局部开始转色,此时要结合通风1h,连续喷水2d,每天1~2次,迫使加快转色,同时将黏在菌棒上的黄水冲去,喷水后让菌棒表面稍于,以手摸不黏时覆盖好薄膜,迫使菌丝倒伏转色。

③保护菌棒完整 管理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操作造成菌棒表面菌丝受损或菌棒断裂,影响正常生长。转色的菌棒,要注意保护好表面菌膜,以利出菇。香菇菌棒的转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转色的好坏与菌株优劣、菌丝体生长强弱、菌龄长短以及温湿度等环境条件有关。因此,转色过程中往往受其影响,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应针对发生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a.转色淡或不转色:一是脱袋时受于热风袭击,菌棒偏干,或菇床湿度低,难以转色。应采取喷水加湿,每天通风10~20min。也可把菌棒卧倒在菇床地面,利用地温地湿,促进菌棒的一面转色,然后翻转过来使另一面转色。二是菇床保温保湿条件差,不适合所需生活条件,以致难以转色。可采取密罩薄膜,提高地温,并把菇床上遮阴物拉稀,增加阳光照射,提高菇床温度。并在菇床畦沟内灌一些水,增加湿度,促进转色。三是脱袋后处于12℃以下的低温或28℃以上高温,造成转色困难。前者可采取密罩薄膜,排稀遮阴物,增加光照和中午通风;后者则应加强通风散热次数,每天2~3次,每次0. 5~1h,并结合喷水降温。总之,要使转色期间温度控制在15~22℃,如采取了上述措施,一般几天后可转色。

b.瘤状菌丝脱落:脱袋后两天,菌棒瘤状菌丝产生气泡膨胀,局部片状脱落,部分悬挂菌棒表面。其原因是菌龄不足,脱袋太早,菌丝受刺激而膨胀。将气温控制在25℃以下,适合菌丝的生长,晴天喷水一次,正常通风,经4~6d培养,菌棒表面又增长新的白色菌丝,逐步转色,这种现象一旦发生,出菇要推迟10d左右。

c.菌丝徒长不倒状:菌棒表面的菌丝一直生长,长达2mm不倒状。主要原因是缺氧或湿度偏大。应加大通风量,选择中午温度高时揭开薄膜.让菌棒接受光照和干燥空气,待菌棒表面手摸不黏时,盖紧薄膜,迫使菌丝倒状。如采取上述措施仍不倒状,可用3%石灰水喷洒菌棒表面,等到菌棒不黏手后盖上薄膜,3d后即可转色。

d.菌棒脱水:菌棒脱水后,比原来的重量明显减轻,手触菌丝体有刺激,表面菌棒水分蒸发,脱水干燥,使之不能转色,应及时加大湿度,菇床用薄膜罩严,缩短通风时间,结合通风换气,大量喷水,然后盖紧薄膜。菇床湿度保持85%~90%。

e.处理黄水:脱袋后6~8d,菌棒会出现黄水珠,要及时处理,有利于转色。方法是,天用喷雾器喷水于菌棒表面一次,然后覆盖薄膜,使黄水吸收后,均匀分布于菌棒;第二天用压力喷水冲洗,等到菌棒通风至不黏手时覆盖薄膜。如果因脱袋过迟,袋内黄水积累,或因菇床温度高,湿度大,通风不良,引起绿霉侵袭,使菌棒受害处变黑,手压水分渗出,即为烂棒现象,应及时揭膜通风。

(4)变温变湿催蕾香菇具有变温变湿结实性的特点,人为创造温湿度差来刺激菌棒,能促进菇蕾大量发生,达到快速高产的目的。

①制造温差 白天基本上不掀动薄膜,减少通风,使菌棒保持湿润;夜间低温时打开薄膜,让低温刺激菌丝,使菌棒温湿度有较大的变化,这样原基就能顺利的形成菇蕾。如果菌棒过分干燥,可喷水增加湿度,以促进出菇。

②拉大温差人为创造10℃以上的昼夜温差促进菌丝互相交织,扭结咸盘状组织,进而分化膨大形成原基和菇蕾。具体做法是:白天把菇床上的薄膜罩密,使床温升高2~3℃;夜间12时以后气温下降时,揭开薄膜,让冷空气进入,连续3~4d使菌棒表面出现不规则的白色裂纹,不久菇蕾便长出。

③通风管理每天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30min,通风后覆盖薄膜。若气温超过25℃,两头可以不密封。


2.出菇管理菌棒经转色催蕾后,便进入子实体发育阶段,人为创造适宜出菇的环境,使菇蕾不断发生,子实体健康生长。由于香菇的种性不同,对温度的要求也有差异,低温型的为7~18℃或8~20℃,中温型的为8~22℃,以15℃,从菇蕾到形成子实体,一般需3~4d,低温时需6~7d。由于菌棒栽培是一次接种,秋冬春三季长菇,各季节的气温不同,在管理上也有区别。

(1)秋菇指在当年12月之前生长的香菇。一般接种后65~80d内出菇,可连续出3~5茬菇。每茬菇峰3~4d,潮间7d左右,早、中熟品种产量约占总产量的30%左右。秋菇管理的重点工作如下。

①控制湿度 出菇期间湿度以90%为好。通常以薄膜内呈雾状并有水珠为标志。若无水珠,说明偏于,应喷水加湿;水珠下滴,则湿度偏大,应通风降湿,避免过湿造成霉菌污染。

②控制温度秋天气温高低不稳,若温度一直处于20℃以上,不易形成子实体,且消耗营养,可在晚上或凌晨气温低时揭开薄膜散热,如气温低于12℃,把荫棚拉开一些距离接受阳光,增加热源,使菇床达到适宜温度。

③干湿、冷热刺激茬菇采完后,需揭膜通风3~4h,降低菇床湿度,使菌棒干燥,养菌5~7d,当采菇后留下的凹处发白时,说明菌丝已经复壮,此时白天可盖紧薄膜,提高冷热刺激,如此管理,二潮菇迅速形成。采收后继续按上述方法管理,2~3d后可出三茬菇。

(2)冬菇冬菇是在1~2月长出的香菇。由于这个季节气温低,菌丝生长慢,出菇少,产量仅占总产量的10%左右,但菌肉厚、品质好。因春节前市场需求量大,冬菇价值高,应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促其增产,提高经济效益。

①控制湿度冬季不宜喷水,菇床只要保持湿润,不干枯即可。湿度大,容易结冰,造成幼菇死亡。只要气温适宜,冬季仍可出2~4茬菇,只是菇潮间隔较长,一般要10~15.d。

②提高床温冬季可把薄膜放低、罩密,增加地温;晴天时把荫棚拉稀,让阳光透进场内,增加热源;每天在中午通风1~2次,每次10~20min,避免北风袭击。

③培育花菇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肉厚、质嫩、柄短,菌盖常有花纹,露出白色菌肉,市场价值高。促进花菇形成主要掌握菌棒的于湿差,当菇蕾在偏于的环境中,勉强生长到2~3cm时,夜间掀开薄膜,让冷空气进入菇场,人为制造干冷气温。平均气温在6~10℃,是花菇形成的适温度,由于温度低,香菇子实体发育缓慢,菌肉自然增厚,此时若遇干燥气候,同时有“四阳六阴"的光照,很容易形成花菇。只要温差在15℃左右,正确处理好湿度、温度和光照三者关系,就可多产花菇。

(3)春菇是指3~6月上旬长出的香菇。此时气温由低变高,是中、高温型品种出菇的高峰季节,其产量占总产量的60%左右。有利于秋、冬两季出菇。此时,菌棒含水量降低,菌丝不及秋季旺盛,在管理上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浸水补液菌棒经过秋、冬多次出菇后,其含水量降为原有的30%,子实体的形成受到抑制。为使菌丝迅速恢复生长和积累营养,应浸水补液。

浸水时,用8号铁丝在菌棒两头打6~12cm深的孔。含水量少时,洞打深些,反之浅些。然后将菌棒排放于浸水沟内,上面加压力,使水淹没菌棒,经3~4h,使菌棒含水量达到55%~60%,恢复菌棒原有的重量。以后每次浸水需延长浸水时间1~2h,每次浸水前,要揭开薄膜,让菌棒干燥5~6d,使含水量降至35%以下,这样浸水不易断棒,利于造成湿差。结合浸水还可补充营养,调节pH,通常每100k水加入尿素0.2~0.5kg、0.01%柠檬酸或过磷酸钙0.3kg,或者生长素等养分,以补充营养。浸好后重新放入菇场,待菌棒表面水稍干后紧罩薄膜,进行正常的出菇管理。

菌棒浸水劳动强度较大,搬动易造成菌棒破损,为缩短时间也可采用针筒注射法补水。即用喷雾器作喷射工具,在喷口上增加一个铜制空心多孔的针头。针头一端是尖的,针头直径2mm,四周钻15~20个出口,灌水时先把针头插入菌棒内,通过压力把水注入菌棒内。每个劳动力每天可灌2500个菌棒。

②通风降温 每天需揭膜通风2~3次,薄膜不宜覆盖过严,两头要揭开通风。

③防止污染春季霉菌活跃,每次采收,均要清理菌棒,用刀把感染霉菌的部分剥除后重新盖膜管理。


3.采收管理子实体长大后,8分熟时及时采摘。采摘过早,影响产量,过迟则质量不好。边熟边采,采大留小,采收后及时加工处理。采摘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菇柄基部,左右旋转,轻轻拧下,不要把菇脚残留在出菇处,以防腐烂后感染病虫,影响下茬出菇。香菇采下后,要轻拿轻放,防止挤压、变形、变色,影响质量。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拥有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超低温冰箱,生物安全柜等仪器设备可进行对微生物分离、鉴定等常规的分子实验研究。对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需求进行积极的面对社会乃至国外收集保藏提供微生物菌种资源。在保证生物安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为工农业生产、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科研教育提供微生物物种资源、基因资源、信息资源和专业技术服务。







感兴趣的产品PRODUCTS YOU ARE INTERESTED IN

仪表网 设计制作,未经允许翻录必究 .      Copyright(C) 2021 https://www.ybzhan.cn,All rights reserved.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仪表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登录 后再收藏

提示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