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聚焦|会员风采|高端访谈|印象宣传

天然气规模发展谨防下游盲动

本文来源:上海恳诺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进入该公司展台,转载请注明出处
会员快讯2010年01月28日 15:13人气:1772

 11月中下旬全国大范围遭受罕见寒潮侵袭,导致天然气用气高峰提前来临。尽管近期气温有所回升,“气荒”的局面有所缓解,但天然气资源短缺和保障供应问题,却依然成为萦绕在业内挥之不去的阴影。寻找破解之策已经十分迫切地摆在全社会的面前。记者近日采访了有关专家,他们一致认为,要避免天然气短缺现象再度大面积发生,需对症下药,加强下游市场的有序开发是关键。
      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本世纪以来,在我国进入了大规模发展时期。天然气消费量以年均16%以上的速度增长。2008年天然气消费量807亿立方米,是2000年的3倍多,与当年国内产量相比,供应缺口近50亿立方米,我国已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记者从国家*了解到,今年1~10月,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同比增加10.6%,达728.6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气产量694.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5%;天然气进口量61.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3%。
      国家*局长张国宝认为,供需失衡是导致今冬南方部分地区天然气短缺现象的根源。而造成供需失衡的根源,不是供应不足,而是下游市场需求迅速放大。有数据显示:华北地区天然气消费与去年同期相比,普遍增幅在50%以上;南方大部分用上天然气的地区,近一两年内消费量呈几何级增长态势。
      据中石油集团公司政治部新闻处有关负责人介绍,面对今年入冬以来南方部分地区天然气供应紧张形势,中石油主要领导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全力以赴保障供应。为保障华北天然气供应,中石油紧急动用储气库,每天采气近2000万立方米,目前已超量开采超过1.5亿立方米。同时,长庆油田不惜“放产”生产;塔里木气田开足马力,达到产能极限;西南油气田加紧新井投产步伐,面对双重压力,一面力保川渝,一面救急“两湖”;青海涩北气田日供气达历史zui高水平。管道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西气东输、陕京管道、涩宁兰管道等几条骨干天然气管网均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
      下游需求旺盛,对供应方来说是件好事。然而,专家认为,天然气不同于其他商品,正如国内天然气市场专家杨建红所说,短期内不能放量供应。这次天然气紧张的事实充分证明,在下游短缺的情况下,上游即使开足马力,增产是相当有限的。管道运输能力短期内更是不可能无限放大,挖潜空间有限。同时,由于储备能力还不够完善,以及建设周期长,即使储备库提前超量采气,短期内也难以弥补突然放大的缺口。
      目前,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比例为3.6%左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消费的主要领域是工业部门,其次是生活和交通运输。据预测,今后几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仍将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全国消费量将突破1400亿立方米。*能源战略规划委员会委员 曾兴球 教授认为,要避免频频出现的“气荒”,在加快供气能力建设的同时,抑制下游市场过快的消费扩张冲动是关键。
      曾兴球强调,天然气产业zui重要的是上下游协调发展,下游没市场上游就发展不起来,下游无序发展则会引起上游“气梗阻”。
      专家分析,目前,我国天然气下游市场开发,恰恰没有遵循有序开发的发展思路。我国天然气产业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天然气产业链的历史比较短,近年来在地方政府推动下,天然气下游市场需求短期内膨胀,是造成今年市场供需失衡的根本原因。例如华北地区一个中等城市天然气经营主体多达六七家,供气管道也达到四五条。缺乏监管条件下的过度竞争,必然导致燃气企业过度开发甚至无序开发,一些客户盲目开发大工业用户,还有一些企业打着民用的幌子开发工业用户。
      曾兴球提醒说,如果不有效抑制下游市场需求被迅速放大的势头,今后三五年天然气短缺现象还可能会发生。而要避免天然气短缺现象再次大面积发生,需对症下药,加强下游市场的有序开发是关键,而这需要政府和上下游天然气企业通力合作去破解,既有短期方略,更需要制定长期的天然气发展规划。
      为此,业内专家建议,建立起一套及时调整供求关系的机制,核心是有序发展下游市场,避免下游燃气企业多头开发和过度竞争。同时,我国应借鉴其他天然气大国的成功经验,重点加强下游用户的规范化管理,即可将用户资源分成优先开发、允许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种基本类型,严格按照四种类型管理下游市场开发。

关注本网官方微信 随时阅专业资讯
加入本网采购群 了解更多采购信息
@仪表网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ybzhan@QQ.com
  •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表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仪表网,//www.ybzhan.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