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TV8000三维地震仪
采用隧道反射扫描成像技术,生成隧道前方地层结构的全息三维图勘测结果准确、直观,检测成果易于解译、断层、破碎、富水带、岩溶及采空区特征明显。没有耗材,勘测费用低;采用锤击和扫频激振震源,无需繁琐的爆炸品监管。系统采用无线连接,操作简单,携带方便;采用锤击或扫频激振震源,同一震源可多次叠加。测试时间短;全中文分析软件、按导航步骤可快速完成分析;获取P 波、S 波、泊松比曲线等岩体适用范围广,由于不需要钻孔,对于TBM、盾构施工法隧道适应性强;铁路、公路、水利、矿山等领域均可应用,是可用于已开挖或运营隧道地质调查的手段。探测距离远(100-300 米)
产品介绍:TRTV8000三维地震仪采用隧道地震波反射三维成像技术,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于当地震波遇到声学阻抗差异(密度和波速的乘积)界面时,一部分信号被反射回来,一部分信号透射进入前方介质。声学阻抗的变化通常发生在地质岩层界面或岩体内不连续界面。反射的地震信号被高灵敏地震信号传感器接收,通过分析,被用来了解隧道工作面前方地质体的性质(软弱带、破碎带、断层、含水等),位置及规模。正常入射到边界的反射系数计算公式如下:假设R 为反射系数,ρ1、ρ2 为岩层的密度,V 等于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地震波从一种低阻抗物质传播到一个高阻抗物质时,反射系数是正的;反之,反射系数是负的。因此,当地震波从软岩传播到硬的围岩时,回波的偏转极性和波源是一致的。当岩体内部有破裂带时,回波的极性会反转。反射体的尺寸越大,声学阻抗差别越大,回波就越明显,越容易探测到。通过分析,被用来了解隧道工作面前方地质体的性质(软弱带、破碎带、断层、含水等),位置、形状、大小TRTV8000 勘测成本低,操作简单,结果准确、直观,代表隧道超前预报领域技术,是隧道超前预报系统发展的方向, 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主导大的《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T/CECS616-2019 单列了TRT 探测方法。《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T/CECS616-2019
产品优势:TRTV8000 三维地震仪使用锤击作为的震源,简便;使用扫频激振震源可使震源高度重复性,包括位置、方向、能量、频率(100-3000Hz);TRTV8000 用弹性震源克服了爆炸产生的高能量对周围岩体产生挤压、破坏现象并由此产生很强的背景噪音,降低了隧道中的背景噪音,实现高信噪比;三维成像方式展示围岩的地质成像,不同性质的地质地质异常判断标准简单、明确,断层表现为强反射的错断,破碎带表现为空间波阻不连续,岩溶表现为低阻集中且边界明显,富水表现为低阻部分较为明显及连续性强;通过P波、S波速度及泊松比对异常判断进一步减少多解性。TRTV8000 采用高精度的加速计作为传感器,灵敏度高(1V/g),尽可能的保留了高频信号,提高了精度及探测距离(硬质岩中为300 米,软质岩中为150 米,黄土地层100 米)。传感器和地震波采集、处理器之间采用无线连接,没有长电缆,大大简化了装备(只有两个箱子,尺寸设备配置)。两个箱子的重量仅为16Kg,携带方便。震源不用钻孔,检波器可根据围岩情况不钻孔或钻6mm 宽5cm 深的孔,准备工作简单、方便。TRTV8000 的传感器布点采用立体布点方式,在隧道两边分别布置4 个传感器,然后在隧道顶上布置两个传感器,震源和检波器的立体式分布式布置使得TRT三维地震仪获得真实的地质体三维成像效果,直观的再现了异常体的位置、形态及大小。而其他仪器一般在左右边墙各布置一个地震波接收地震波,这样的布置方式只能获得异常体的位置信息,而不能获得形状、大小等信息,同时对于大角度斜交隧道的裂隙可能没有反映。
震源及传感器的典型布置TRTV8000 还采用了扫描成像处理方式,绘制三维视图,断层、破碎、富水带、岩溶及采空区特征明显,方便对不用地质异常的性质作出更准确的判断。TRTV8000 能描绘到隧道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所有异常。而其他仪器只能描绘几乎垂直于隧道的充满空气或水的裂隙及近距的垂直裂隙,不能描绘稍远距离的二或三裂隙(尤其是充气裂隙)。对于斜交隧道(由其是大角度斜交隧道)的裂隙没有反映。对于所描绘的倾斜裂隙,会低估它们的距离。TRT 技术在国内的应用:TRT 采用三维成像为主的方式展示围岩的地质成像,不同性质的地质地质异常判断标准简单、明确,断层表现为强反射的错断,破碎带表现为空间波阻不连续,岩溶表现为低阻集中且边界明显,富水表现为低阻部分较为明显及连续性强;Vp/Vs 较大的增加或泊松比δ突然增大,常常因流体的存在而引起;若Vp 下降,则表明裂隙密度或孔隙度增加。因此在铁路、公路、水利、铁矿、煤矿等领域都得到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莱芜谷家台铁矿的应用2.破碎带探测3.煤层顶、底岩体地质情况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