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布求购 登录 注册
行业资讯行业财报市场标准研发新品会议盘点政策本站速递

十二年前的哀叹 科研技术与地震监测

行业应用 2020年05月14日 08:35:32来源:仪器网 13693
摘要那么时至今日,我国的地震预警完善了吗?差强人意。首先,我们需要清楚的一点是,以目前的技术来说,想要在地震没有发生时就对地震做出预报,是几乎不可能的。

  【仪表行业应用】放在往日,十二年可能只是生肖的一次轮回,但是放在今天,却是一段无法忘却的惨痛记忆。今天是2020年5月12日,十二年前的今天,汶川发生了一场里氏8.0级大地震,这场被如今媒体评价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大的地震,抹去了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也在无数人心中留下了难以抚平的伤痕。
 
  地震过去后的十二年来,我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汶川大地震的惨痛教训,痛定思痛,在全国各地都积极开展地震安全教育,在地震高发地区还开展了多次地震逃生演习,更有不少在汶川大地震中获救的孩子,经过自己的选择,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解放军、消防员、医生、护士……挽救他人的生命。
 
  与此同时,汶川地震也再一次督促我们,建设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
 
  那么时至今日,我国的地震预警完善了吗?差强人意。首先,我们需要清楚的一点是,以目前的技术来说,想要在地震没有发生时就对地震做出预报,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所谓地震预警的本质不过是提早检测到震源并和地震波赛跑,在短时间内将信息扩散开来并组织逃生。而这也决定了地震预警系统的两个基本需求:预警的速度与判断震源的准确性。
 
  地震预警相关的仪器和设备在检测震源的时候都存在一个特质,那就是越接近震中检测越准确,但是越接近震中同时也意味着消息传播出去所要花费的时间就越多。而目前,针对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法便是建立地震检测网。客观的来说,既然我们尚且没有能力预测到地震的发生,那么的来看也可以说地震频发地带的任意地点都可能发生地震。既然如此,那不如建立起密集的监测网,一个点监测到了地震就立刻通过互联网、电波向其他监测点扩散消息,越接近震源的地方,受到消息的时间就越早,安排逃生的时间也就越长。
 
  而目前,用于建设监测网的地震检测系统,实则是建立在预警传感器技术上的。通过在道路、强壁等处,安装可以感受到震荡波的传感器,并将它们与监测网络相联系,从而做到监测地震发生的目的,与此同时复数的传感器还利于精准的判断震源位置。
 
  不过这类技术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资源投入。越是巨大的地震监测网,在数据维护及人力物力的投入上,就越是巨大,虽然从人民安全的角度看,这些投入是值得的,但是这也表示技术尚存在优化的方向。不过也相信,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未来会出现更加准确且可靠的地震检测方案,守护大众的生命安全。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相关事宜,请联系本网。联系电话:0571-87759945,QQ:1103027433。
广告招商
今日换一换
新发产品更多+

客服热线:0571-87759942

采购热线:0571-87759942

媒体合作:0571-87759945

  • 仪表站APP
  • 微信公众号
  • 仪表网小程序
  • 仪表网抖音号
Copyright ybz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贾熙明律师   仪表网-仪器仪表行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意见反馈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