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表网 产业报道】5月12日的重磅新闻,无疑就是中美双方在瑞士日内瓦正式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大幅降低互相加征的关税,大约是中美各减91%,暂缓24%的关税,回退到今年4月2日中美双方贸易战前夕的水平。但此前美国对中国借口芬太尼事件加增20%关税,中国对此进行反制,对美农产品和能源加增10%-15%关税,公告中并没有明确取消。
在全球市场高度一体化的今天,反全球化对各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危害非常大,这里面,
传感器产业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和最大的依赖者,传感器产业是最高度依赖全球市场的赛道之一,亦是最受影响的行业,为什么?
庞大的市场需求和落后的本土产能,中国是全球传感器跨国巨头最重要的市场!
在许多高科技领域,美国都是出口大国。以全球传感器市场为例,据工信部下属产业研究机构赛迪顾问数据显示,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美地区占据全球智能传感器产业产能的43.3%,是占比最高的地区,而北美地区传感器出口显然以美国为主导。
▲来源:赛迪顾问
美国挑起的关税贸易战,对美国传感器产品影响非常大,产自美国的传感器产品均有较大的涨价压力,不少美国传感器厂商因此调高出货价。
与此同时,另外两大传感器强国——德国、日本,相关传感器厂商磨刀霍霍争取替代美国传感器厂商的市场份额,中国本土传感器厂商亦在积极进入国产下游厂商的供应链中,随时准备替代进口传感器。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工业市场,但中国却是传感器“小国”,每年需要海量的传感器进口。
据赛迪顾问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约为1435.2亿元,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约为492.5亿美元(约合3551.57亿人民币),中国市场占全球市场比重超40%。但如上文图表所示,中国所在的亚太地区,仅占全球智能传感器产能的6.9%,意味着中国庞大需求与本土产能的严重不匹配。
这种不匹配,也造就了中国传感器市场成为全球传感器巨头们的最重要的营收来源之一,中国市场的收入,左右着许多跨国传感器巨头的盈亏,为跨国巨头的财报贡献亮眼的营收。
中美贸易战中,美国传感器厂商面临丢失占据全球40%份额的中国市场的巨大风险,而中国本土传感器厂商、日本德国等传感器巨头,则喜迎产品替代“蛋糕”。
3.1万种传感器分割万亿市场,高度碎片化的传感器产业,只有全球化才有出路!
传感器产业是各行各业中,碎片化最严重的行业,可能没有之一。
传感器产业有多碎片化?
根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元器件行业》据行业统计显示,目前全球
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可分为: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三大门类超过3.1万种类型的传感器,常见的有声、力、光、磁、气、温湿、射频识别、生物等八大门类,约为1.2万种之多,全球传感器企业总数约有1.1万家左右。
据赛迪顾问测算,2023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约为1929.7亿美元(约合13915.6亿人民币)。
可以看到,全球传感器产值超过万亿元,整条大赛道并不算小,但细分到3.1万种传感器、1.2万种常用传感器,每条传感器赛道市场容量有限。
此外,传感器行业亦遵循“二八定律”,其中20%的大赛道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剩下20%的市场由数量庞大的80%细小赛道瓜分——这意味着没有全球市场,许多细分赛道的传感器企业几乎没有利润可言。
▲来源:赛迪顾问
此前,有相关专家指出,许多传感器细分赛道,只有全球化才能分担传感器的研发成本,只有全球化才有足够的市场容量。
中国工业自动化产业观察家林雪萍就曾指出:“传感器的市场是高度国际化,没有国际化市场的支撑,传感器厂家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就很难分担研发成本;而五花八门传感器的技术源头,也是广泛国际化的,只有借力不同国家聪明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才能找到了撬开物理世界秘密的传感器钥匙。这意味着,传感器是一个市场国际化、技术国际化、极富于流动性的产业形态。但是在传感器的并购市场上,中国企业一向很难挤进去,这对于中国传感器的未来发展是一个巨大的隐患。而很多企业,也缺乏这种意识:它们一心做大,无视于天空中一眨一眨的星星。中国制造要想真正强大,需要有一张心怀宇宙的星系格局,只有这样才会在浩瀚星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座。”
除了指出传感器市场碎片化的现状,林雪萍亦认为中国传感器企业应参与并购等全球市场竞争,才是中国传感器强大的出路。
在国际上,任何一家有数的传感器巨头,都是跨国企业,靠单一市场成为全球传感器巨头的公司,几乎没有。
譬如博世,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传感器供应商,几乎能够提供汽车需要的所有传感器种类,其MEMS传感器产量已超230亿颗,靠的是全球市场,而不是工业强国德国本土。
霍尼韦尔,世界上最大的工业传感器供应商,霍尼韦尔传感与控制拥有超过 50000 种产品,涵盖20多个系列,靠的同样是全球市场,仅仅美国本土需要这么多传感器吗?
传感器市场的碎片化,造成拥有传感器需求的用户分布于全球各个角落,只有在全球进行传感器市场营销,从而进入全球各地客户的选型列表中,才能将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产品送到用户供应链里,支撑起这些传感器巨头的千亿市值。
因此,可以看到,本次中美贸易战对传感器产业影响较大,尤其是美国本土的跨国传感器巨头们。
出海,全球化,成为中国传感器厂商的必然选择
可以说,传感器厂商是全球化受益最大的那一拨企业之一。
中国传感器产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对传感器产业的重视日益程度日益提高,一批中国传感器领头羊企业,已经开始了出海之路,开启了全球化征程。
这在多家A股传感器上市公司2024年的最新年报中,更有体现,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多家传感器企业频繁提及的未来业务增长点。
譬如国产气体传感器龙头企业四方光电,早在2023年就“出海”,成立以全资子公司香港四方100%控股的匈牙利四方为主体,在匈牙利建设生产基地。据2024年报显示,四方光电已完成匈牙利生产基地的厂房购置,并按照规划有序推进装修改造工程,与此同时,公司在国内基地提前组装、测试生产线,待产线完成安装调试后,确保匈牙利生产基地的顺利投产。
目前,四方光电境外营收达到2.8亿元,毛利率达50.116%,增长率达65.68%,无论是毛利率还是增长率,境外业务均高于境内业务,四方光电境外传感器业务成为其2024年业绩增长的亮点。
另一家国产气体传感器巨头汉威科技,同样将海外市场战略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汉威科技董事长任红军在2024年报《致全体股东的一封信》,回顾一年发展中,首先提及:
“新型冷媒检测传感器走向国际市场,车用传感器定点量、交货量齐升;安全仪表入围巴西、印度等海外市场的全球知名石油、天然气企业,成功迈进全球能源生态圈……新的一年……积极推进海外市场深入布局,扩大海外市场业绩贡献。”
深圳传感器上市企业安培龙,则在今年3月份,计划将以约7000万元人民币的总投资,在香港、泰国等地设立分公司,加快开拓全球传感器市场:“本次对外投资是公司基于整体战略布局及未来发展需要、立足于长远利益所 作出的审慎决策。通过本次对外投资,将有效提高产品产地多元化,有利于公司 合理布局国内与国际生产基地与生产能力,强化与海外客户的供应链协同,保证 公司主要产品出口销售的稳定性,提高公司的服务能力,减少国际经济环境波动以及贸易摩擦变化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加速实现公司业务国际化的战略目标,提 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及整体盈利能力,实现公司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国产力传感器龙头企业柯力传感,在其2024年报中,介绍自家的竞争优势,明确提到公司是中国传感器公司海外客户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公司:
“4、市场网络及品牌优势:公司深耕力学传感器行业30年,具备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国内销售渠道布局45个办事处、10大物流中心、7大服务中心,业务遍布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海外市场业务遍布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内传感器行业客户数量最多、客户行业最广的公司。”
就连国产高性能惯性传感器厂商芯动联科,其业务几乎来自国内——下游用户群体大部分为我国大型央企集团及科研院所,在2024年报中,也表示了对海外市场的窥视:“由于公司的 MEMS 惯性器件在满足高性能同时兼具低成本的 特点,未来在高端工业领域也有望逐步实现国产替代、获得海外市场的认可。”
出海、全球化,不是中国传感器厂商发展中的选择题,而是成为传感器巨头的必做题。
结语
全球贸易关税战争,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传感器这样高度碎片化、极度依赖全球市场的行业。
然而,无论全球贸易风向如何变化,出海,争夺国际市场,永远都是每一家传感器巨头必然的选择,没有任何一家传感器公司仅靠本土市场就能成为全球传感器巨头。
中国传感器企业的星辰大海,永远是在九段线之外。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