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材料: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揭牌成立
【仪表网 仪表上游】 4月11日,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授牌仪式在中国航发航材院举行。
建设创新中心: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产出一批的创新成果
首都“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赋予了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定位,对北京优化产业结构、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实施方案》,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对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创新中心建设,就是要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推广一批驱动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型通用技术,创制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标准,产出一批的创新成果。2016年,在工信部的支持下,北京市已创建了首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国联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并创建了工业大数据等3家北京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6年底,北京市将建设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并积极申请制造业创新中心,列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内容,就是要充分利用北京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聚焦前沿新材料的研发,加快其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提升以石墨烯为代表的前沿新材料的产业创新能力。
占据石墨烯产业创新制高点:充分发挥北京多重优势
目前,北京石墨烯研究综合实力全国,院所数量及研究人员数量占全国半数以上,拥有20多个包含院士在内的带头人和研发团队,2007—2015年,石墨烯领域累计申请数达到1187项,单位GDP产出的申请量位列,一些领域实现国际领跑。在产业化领域也涌现出一批典型企业:中国航发航材院已落地产业公司11家,2016年石墨烯科研成果转化收益达到4亿元,累计达到7亿元,石墨烯铝合金导线和石墨烯电子封装材料获得工信部认可,进入工信部首批次重点示范项目;京东方在研发石墨烯光电器件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爱家科技发明的三维体系石墨烯材料在远红外线转化功率上比传统碳系材料提高30%;名朔科技的石墨烯新型散热材料已在通州区示范应用。
为占据全球产业创新制高点,北京市与中国航发基于中国航发航材院9年来在石墨烯及应用技术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国际成果,联合发起设立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亿元。并积极创建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对坚持和强化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落实军民深度融合和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重点推进三大任务:构建全球的复合技术研究及产业孵化中心
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主要由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和石墨烯产业联盟组成,形成了“一体两翼”的组织格局,聚集了优资源的优势、构建了多层次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了“众智”型研发模式、建立了共享型产业公地。
北京石墨烯创新中心的总体目标是:成为“全球的石墨烯复合技术研究及产业孵化中心”。到2020年,将重点推进三大任务:一是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突破石墨烯应用材料复合化共性技术,实现现有材料升级换代,获得7个以上国际的石墨烯杀手锏应用。二是解决石墨烯批量化制备及应用的通用技术,实现100吨石墨烯低成本制备和应用,形成千亿级产业核心。三是瞄准国际前沿,掌握石墨烯颠覆性技术,推进10个“中国发明,世界”的石墨烯前沿技术,形成100份国际和国际标准,拥有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百人队伍。
北京研发、多方转化、军民融合、反哺创新:探索创新型发展模式
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坚持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枢纽,与多家龙头企业深入合作,已有多项科研成果在装备、半导体、电力传输及电池等领域获得了应用,并积极推进在天津、深圳、沈阳、呼和浩特、常州和宁波等地的产业化落地,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北京研发、多方转化、军民融合、反哺创新的创新型发展模式。
未来,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将引导开展石墨烯前沿技术、石墨烯应用技术和石墨烯产业技术发展,发挥地方政府产业示范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打造军民融合发展典范,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北京创新主核心、京津冀大平台、全国大网络的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体系,使北京成为全球石墨烯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全国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协同中心,石墨烯军民融合的示范区,国家石墨烯产业的主引擎和主力军。
(原文标题: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正式成立)
-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相关事宜,请联系本网。联系电话:0571-87759945,QQ:1103027433。
- 破除高技能人才评聘障碍 高端仪器仪表制造开启新篇章
- 国产水质监测设备技术研发水平提高 其市场空间大
- 中国环科院发布五则仪器招标公告 四则不接受进口
- 未来温湿度传感器有哪些发展重点?
- 《叶绿素a在线监测仪》团体标准征求意见
- 安光所在多波长光声光谱测量气溶胶吸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河南计量院申请国家气体传感器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工作纪实
2020年11月1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组织专家在河南计量院[详细]
2020年国家联盟仪表评价工作技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如何让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表具计量更精准?如何推动流量仪[详细]
甘肃省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学会成立大会召开
2020年11月29日,甘肃省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详细]
中科院光电所开展前沿基础和科学仪器工作研讨会
日前,中科院光电所在学术报告厅开展前沿基础和科学仪器工作[详细]
专访汇中仪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牟德利
2020年11月17日-18日,“第十五届中国城镇水务国际研讨[详细]
专访天健创新(北京)监测仪表股份有限公司总监苏宇刚
2020年11月17日-18日,“第十五届中国城镇水务国际研讨[详细]
专访宁波市精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祝光冬
2020年11月17日-18日,“第十五届中国城镇水务国际研讨[详细]
专访天津市迅尔仪表科技有限公司销售工程师张倩
2020年11月17日-18日,“第十五届中国城镇水务国际研讨[详细]
我要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