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光学之父 王大珩
- 2009年10月26日 08:27 信息来源:
仪表网
浏览次数:1495次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王大珩荣幸地戴上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大珩,男,1915年生,江苏省吴县人,中共党员。光学专家,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现代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王大珩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攻读应用光学。当时的中国,仅有一个只能制造简单望远镜和低倍显微镜的破旧工厂。1948年,王大珩从英国回到尚未解放的上海。后来在其老师、科学家吴有训的邀请下,来到已经解放的大连,在大连大学任应用物理系主任,后来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1952年,仪器馆在长春正式建成,之后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他被任命为馆长、所长。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急需大量的科学仪器,可是,要制造精密科学仪器,必须得拿出制造它的材料——光学玻璃。于是他带领大家从制造自己的光学玻璃做起。1953年12月,是中国光学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长春仪器馆熔炼出了中国炉光 学玻璃,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的历史,也为新中国的光学事业揭开了发展的序幕。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为了巩固国防,中国需要铸造自己的核盾牌。王大珩又一次在危难之际挑起集技术光学、机械与精密机械仪器制造、光学材料、导航、红外物理等众多学科于一身的重任。为研制试验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测试工作必须跟上。王大珩利用长春光机所具有的技术优势,采用以高速摄影机和测量光冲量的途径,作为获取核爆炸后的部分性能信息的措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提交出了合格的光学测量仪器。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颗原子弹。王大珩和他的同事们研制的光学测试仪器在试验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迈开了发展宇宙空间技术的步伐,同时对光学设备的要求也就更高了,如返回式卫星装备的对地观测相机,既要能经得起发射时的震颤,还不能进行调整,要长期保持正常工作,这个重担又落在了王大珩和他同事们的肩上。经过努力,他们终于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两种相机同时问世,伴着“东方红一号”卫星飞上天空。当卫星返回时,相机带回了地球村的全貌。
1980年5月,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成功。“远望号”航天测量船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而他们使用的先进“武器”之一,就是王大珩率领的长春光机所研制的光学设备。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王大珩和他的同事们承担起船用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仪的研制任务。当时没有任何资料可循,一切靠中国人自己的创造性。总设计师王大珩指导研制人员多次出海进行光学设备的实验,特别在发射远程运载火箭中,长春光机所研制的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及船体变形测量系统等项光学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独立解决了当今世界远洋航天测量的稳定跟踪、定位、标校和抗干扰等技术难题。
由于王大珩在我国光学科研中作出的突出贡献,1980年,他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他研制的“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仪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④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相关事宜,请联系本网。联系电话:0571-87759945,QQ:1103027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