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潍坊鲁盛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净化系统
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净化系统
生物曝气滤池工艺
生物曝气滤池工艺源于欧洲,被广泛应用于法国、英国等国家。发展至今,生物曝气滤池工艺已经成为一种脱氮除鳞的工艺。
生物曝气滤池工艺与污水处理所使用的滤料有所不同,其运行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①从池底注水,在此基础上与空气实现同向流动;②从池上进水,我们将其称作“向下流”。一般同向流动时负荷较高,出水水质较差,因此必须设置第二沉淀池。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的技术是逆向流。生物曝气滤池工艺可以运用填料的滤池而形成一种工艺膜法,或者在操作过程中投入铁盐,使其成为一种脱氮工艺。
生物接触转盘工艺
生物接触转盘工艺在生物膜法污水处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污水灌溉的一种优化。这种处理工艺能够使菌类微生物盘附在转盘上长期繁育形成一种膜状。污水沉淀池通过使污水与生物膜接触,将微生物的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物,使污水得到净化。该工艺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在60年代初,德国出现了套生物接触转盘。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污水处理中都会用到这一工艺,并且运行的装置大约有4000套。虽然生物接触转盘工艺耗能少、费用低,但是由于运行之初的造价特别高而使其大规模应用存在较大的困难。
目前,我国大的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水量为40 000 L/d,主要采用的是直径为3 m的转盘,每台转盘的面积大约为1 600 m2。同时,在转盘中间还设置有鼓风机,一般开一台就可以满足实际要求。另外,生物盘通常设置在室内,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
生物接触转盘工艺的应用不仅可以繁育一些微生物供净化水质,还可以使操作更加简便,为我国污水净化工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生物膜法与传统活性污泥法比较
生物膜法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有很大的区别,其中,大的区别就是前者的负荷要远远高于后者,且工程造价更低,耗电更少。另外,二者的去污能力也相差很大——一般情况下,生物膜法的污水处理净化率可以达到70%,而传统的活性污泥法仅仅为40%.
目前,生物膜法在使用上弥补了传统活性污泥法的许多不足,并在对其充分改进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应用,从而使其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因素
生物膜的形成与载体表面性质(载体表面亲水性、表面电荷、表面化学组成和表面粗糙度)、微生物的性质(微生物的种类、培养条件、活性和浓度)及环境因素(PH值、离子强度、水力剪切力、温度、营养条件及微生物与载体的接触时间)等因素有关。
载体表面性质
载体表面电荷性、粗糙度、粒径和载体浓度等直接影响着生物膜在其表面的附着、形成。在正常生长环境下,微生物表面带有负电荷。如果能通过一定的改良技术,如化学氧化、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等可使载体表面带有正电荷,从而可使微生物在载体表面的附着、形成过程更易进行。载体表面的粗糙度有利于细菌在其表面附着、固定。
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净化系统一方面,与光滑表面相比,粗糙的载体表面增加了细菌与载体间的有效接触面积;另一方面载体表面的粗糙部分,如孔洞、裂缝等对已附着的细菌起着屏蔽保护作用,使它们免受水力剪切力的冲刷。
研究认为,相对于大粒径载体而言,小粒径载体之间的相互摩擦小,比表面积大,因而更容易生成生物膜。
另外,载体浓度对反应器内生物膜的挂膜也很重要。Wagner在用气提式反应器处理难降解物废水时发现,在载体质量浓度很低情况下,即使生物膜厚达295μm,还是不能达到稳定的去除率。但是,在载体浓度为20-30g/L时,即使只有20%的载体上有75μn厚的生物膜,反应器依然能达到稳定的(98%)去除率,COD负荷高可达58kg/(m3·d)。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仪表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