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碳管理趋势与中国实践
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深化的背景下,产品碳足迹正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技术标准。欧盟CBAM机制要求2026年起对进口产品实施碳关税,美国IRA法案设立低碳产品税收抵免,日本推行 "碳足迹标签法"。作为全球制造业核心,中国2023年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量达 12.8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4.3%),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碳足迹管理体系成为产业升级必然选择。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发布35项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覆盖无人机、光伏组件等11个战略新兴产业。《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创新性采用地域数据边界,将电力碳足迹因子从国际数据库的1.155kgCO₂e/kWh修正为0.6205kgCO₂e/kWh,推动光伏组件碳足迹较2020年下降43%。新能源汽车:比亚迪海豹车型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单车碳足迹较传统燃油车降低41.2%;光伏产业:隆基绿能PERC电池碳足迹降至0.25kgCO₂e/W,达到超前水平;纺织行业:雅戈尔衬衫实现从棉花种植到销售全链路碳追踪,单位产品减排18%;2024年,2836家供应商通过绿色供应链平台披露碳排放数据,总量达5501万吨CO₂e汽车行业试点显示,通过优化钢铁、铝材供应链,部分车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燃油车降低36.6%。舜通能碳城市大脑平台提供全流程碳足迹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全面的产品碳足迹管理功能,帮助企业高效生成碳足迹报告。该功能包括产品碳足迹档案的建立、碳足迹目标与范围的定义、数据收集、生命周期评估(LCA)模型的构建及核算。通过系统化的流程,企业能够准确评估和管理产品的碳排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满足市场需求提供有力支持。

1.全链条数字化能力
构建覆盖原材料、生产、运输、使用、回收的LCA模型,支持 200+行业参数配置;接入超过2000家原材料供应商数据,实时获取全球200个港口运输排放因子。提供工艺优化建议(如某电子企业调整芯片封装工艺减排27%);模拟政策变化影响(如CBAM实施后的成本测算);

生成符合ISO 14067、PAS 2050等国际标准的认证报告;对接ESG报告系统,自动生成GRI、TCFD披露内容;国家发改委规划到2027年实现重点产品碳足迹标识全覆盖,预计带动5000亿绿色投资。碳足迹认证产品将优先纳入政府采购清单,享受出口退税优惠。 量子计算与AI结合预计将提升碳足迹预测精度,数字孪生技术可模拟不同生产方案的碳排放差异。我国自主研发的 "碳眸" 卫星已实现全球工厂碳排放实时监测。武汉舜通,聚焦国产替代与能源数字化,构建 "软件+硬件+服务"全链条解决方案,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国防科技发展。
数据平台:200+
用户:3万+
项目:2000+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能源、双碳和环保领域,深化与全国及地方碳权市场的合作,打通碳交易服务对接渠道,深入拓展CCER和绿证市场,不断完善已有功能,为用户提供碳咨询、碳赋值、碳管理、碳足迹及碳资产变现服务,持续升级和迭代平台,为用户带来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