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商
江苏东硕电气制造有限公司资料大小
4.6MB资料图片
下载次数
14次资料类型
WORD 文档浏览次数
204次章 使用须知
1.1 警告
●本仪表为专业蓄电池内导测试仪,只能用于蓄电池内阻或电导、电导测试。使用前请务必阅读本手册,详细理解安全信息及警告信息,全面掌握本仪表的使用说明。否则可能造成本仪表的损坏,甚至危及操作人员人身安全;
●当本仪表过热、显示告警信息(“告警!温度过高!”)或有任何异常情况,必须从被测电池上取下测试夹(探针),待仪表散热温度正常后再测试;
●被测电池电压不能超过仪表的zui高输入电压:25V。禁止用本仪表测量电
池串总电压,否则会造成本仪表的yong久性损坏及不可保修;
●禁止在线测试内部已断路的电池内阻或电导,因此时电池两极的电压非常高;
●本仪表采用直流放电法测试,打开机壳会有危险。请不要擅自打开进行维修。如需维修,必须与厂家或认可的维修中心联系;
1.2使用安全和保养
●本仪表可防强电磁干扰,但如果仪表在过强电磁干扰设备附近使用时,仪表的读数可能不稳定,甚至产生较大的误差,此时必须关闭本仪表,远离或关闭此干扰源后再进行测试操作;
●当本仪表的外壳(外壳的一部分)或测试夹(探针)被拆下(破损)时,
请切勿使用本仪表;
●在电池裸露的导体或连线周围工作时,必须极其小心;
●切勿在爆炸性的气体、蒸汽或灰尘附近使用本仪表;
●仪表设计有反接、错接提示,请根据仪表提示进行更正接连,切勿在错误连接下强行测试;
●当被测蓄电池组总电压超过60Vdc有效值时,请小心操作以防电击。建议
穿戴绝缘*、手套等操作本仪表;
●本仪表采用锂电池供电,电池必须正确地安装在仪表的电池仓内。当供
电电池电量低(指示符号变为如图:)时,应及时充电,直到充满(如图:)或更换电池。电池电量不足会使仪表不能正常工作;
●当长时间不用时,应将仪表电池取下,或每隔1个月充一次电,并避免存放于高温高湿的地方;
●请用配备的触摸屏操作笔在液晶触摸屏上操作。不得使用尖锐的物件在
液晶屏上操作,以免yong久性划伤屏幕。存放仪表时,不要使液晶屏接触尖锐的物体,应把仪表存放在仪表便携背包内。
第二章 产品简介
2.1 概述
蓄电池作为后备电源的重要组成部份,对系统的安全运行起到关键的后保障作用。所以,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要对蓄电池进行测试和维护,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上,电池内阻或电导的测试已被广泛应用于电池的日常维护。蓄电池的内阻或电导已被*是准确并快速判断蓄电池健康状况的重要参数。
2.2产品简介
蓄电池内导测试仪采用彩色电阻触摸屏,仪表操作通过手指或者触摸笔触摸方式操作,灵活方便;是快速准确测量电池运行状态参数的数字存储式多功能便携式测试仪。该仪表可以在线检测单体电池的电压和内阻或电导,将检测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对电池故障进行报警,精确有效地判别单体电池的优良状况。仪表对测试数据进行保存,查询、删除和导出。上位机软件对测试的数据,通过各种图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显示,自动生成电池的检测报告。
2.3 产品特点
1.3 技术指标
测量范围 | 电导:20~19,990S 内阻:0.000mΩ-99.999mΩ |
小测量分辨率 | 电导:1S 内阻:0.001mΩ |
测量精度 | 电导:±0.5%rdg ±6dgt 内阻:±0.5%rdg ±6dgt 电压:±0.2%rdg ±6dgt |
供电电源 | 12V,可充电锂电池 |
功率消耗 | 待机8小时 |
存储容量 | 64Mbit Flash + 8G SD卡 |
液晶 | 5寸彩色触摸屏 |
尺寸 | 220 x 170 x 52mm |
重量 | 1.1Kg |
第二章 接口接线说明
2.1 接口说明
图2.1 仪表接口说明
2.2 接线说明
2.2.1接线注意事项
测试中,请勿将测试夹,夹在螺丝帽上,这样会影响测试精度,可夹在极柱上或者连接条上。图2.2.1
2.2.2电池连接图
图2.2.2 极柱测量连接方式
图2.2.2-1 连接条连接方法
图2.2.2-2 测试电池极柱和连接条的顺序
2.2.3电池极柱上测试
2.2.4加测连接条测试
第三章 操作指南
3.1测试步骤
步 长按仪表电源键开机进入界面,松开。
第二步 参数主界面“”—“ ”,进入新电池参数设置界面
\
图3.1 设置测试界面
第三步:准备测试:
第四步:测试过程
测试方式“自动”,仪表1-2秒会自动识别,不需要点击“启动测试”
图3.1.1 开始测试
第五步:测试结束:
第六步:数据查看:
第七步:生成报告:
图3.2 仪表主界面
主界面“”—“ ”,进入参数设置界面
图3.2.1 参数设置界面
图3.2.1-1 新电池参数设置界面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仪表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