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小血管炎主要包括韦格纳肉芽肿(WG)、显微镜下多型血管炎(MPA)及局灶节段坏死性肾小球肾炎(FSNGN)。ANCA是原发性小血管炎的特异性血清学诊断工具[1]。我国自90年代初开始了ANCA的检测[2],对ANCA相关小血管炎认识相对较迟,部分医务人员对该病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其肾外表现认识不足,多数病人在肾脏受累后才能被诊断[3]。我们总结了近两年来检测的56例ANCA相关小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系统表现,特别是肾外表现作了进一步分析,以利对ANCA相关小血管炎的全身表现有更深入的认识,使早期明确诊断成为可能。
一、资料与方法
自1996年10月至1998年7月,明确诊断为ANCA相关小血管炎56例。血清均行ANCA检测,间接免疫荧光(IIF)法区分cANCA和pANCA[4];ELISA以蛋白酶3(PR3)和髓过氧化物酶(MPO)为靶抗原[3,4]。20例行肾活检。其他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血沉、CRP、血生化和抗核抗体(ANA)等。
二、结果
1.一般情况:男31例,女25例,年龄9~78岁,平均53岁。均IIF-ANCA阳性,其中cANCA 13例,均为抗PR3抗体阳性;pANCA 43例,其中38例为抗MPO抗体阳性,其余3例靶抗原未知。ANA均阴性。
2.肾脏受累表现:96.4%的病例肾脏受累,均有血尿,多为镜下血尿;88.9%的病例有蛋白尿,其中10.4%为肾病综合征;75.9%的病例血肌酐升高,其中50%为急性肾衰。20例肾活检中11例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5例为局灶坏死性肾小球肾炎,4例为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例在肾间质可见肉芽肿性小血管炎。
3.肾外表现:75.0%的病例肺受累,其中52.8%为咯血或痰中带血,58.0%为肺部阴影,少数为游走性阴影,多误诊为肺部感染,经多种抗生素长期治疗无效。19.4%的病例有肺间质纤维化;8.3%为肺内多发结节。2例肺内薄壁空洞,分别误诊为空洞性肺结核和*性肺炎。1例肺内结节经肺活检证实为韦格纳肉芽肿。
除肺受累外,47.6%的病例有多发关节疼痛。35.7%有肌肉痛;38.1%有皮疹;26.2%有眼受累,表现为结膜炎、色素膜炎和虹膜睫状体炎等。16.7%有耳受累,表现为中耳炎,听力下降,甚至神经性耳聋。28.6%有胃肠道受累,表现为腹胀、腹泻、腹痛,少数可有大便潜血阳性。仅1例鼻受累,表现为鼻出血。此外,70.8%的患者有发热,31.0%的患者体重下降。
4.实验室检查:81.6%的患者贫血,多为中重度贫血。50%患者WBC升高。患者血沉快,其中45.2%的患者大于100 mm/1 h。64.7%的患者CRP升高。
5.确诊时间:在33例有明确病程的患者中,自发病至确诊的时间在1个月以内者6例,3个月以内者20例,6个月以内者25例,其余8例逾半年,其中1例长达8年。
讨论 肾脏zui易受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和肾功能受损,近一半病人表现为急性肾衰。肾外zui易受累的器官为肺脏,75%的患者肺脏受累,多表现为肺出血和肺部阴影,少数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肺内多发结节和多发薄壁空洞。值得注意的是多数病人不能及时确诊,多被误诊为肺部感染、肿瘤和结核。其他较为常见的肾外表现为发热、肌肉关节疼痛和皮疹。zui易被忽视的是眼、耳和消化道的症状,特别是眼耳受累,多为ANCA相关小血管炎的早期临床表现,往往不易与系统性疾病起来,须引起重视。实验室检查多数病人有贫血,贫血与出血和肾功能下降不平行是其一大特点,同时病人多有WBC升高和血沉明显增快。
本研究结果显示,仅不足1/5的ANCA相关小血管炎患者在发病后1个月内确诊,约24%(8/33例)患者半年后方确诊,说明对该病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特别是早期非特异性和(或)肾外表现,应有高度警惕。使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5],对于改善预后是极为重要的。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仪表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