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据的质量控制
(1)监测之前应确定水样种类,然后根据水样的性质选择分析方法,以增加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2)监测过程中重复2次测定,并通过加标回收率试验进行质量控制。这样做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对数据的准确性起到关键的作用。
(3)检查仪器、玻璃器皿、试剂、药品等是否符合要求,保证所配制药品在正常使用期限内,对使用期限短且易变质的药品应现配现用。
另外,在监测中,需对各项监测指标的原始记录进行规范,各项监测指标应根据相应监测标准进行监测,所有必须填写的信息都应反映到原始记录中。
2、提高水质的措施
(1)监测点
污水渗透容易造成地下水的块状污染.在缺乏卫生设施的居民区尤其严重,这时候的水质监测点不但要设在水流的垂直方向上还应该在水流的平行方向上也设置监测点。这样就能够防止污染物在两个方向上的扩散程度。对与渗透度比较小的蓄水层及渗井、渗坑等地区我们的监测点应该设置在距离他们比较近的地方,这样就不容易造成污染。在监测水体的时候,我们要综合考虑污染物的分布和扩散形式,根据地质条件、水源开采情况以及水化学特征等多种因素来确定水质监测点。这就是根据污染源的物理位置来进行水质监测点的选择。
(2)科学的管理方法
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水质监测结果的正确性有很大的影响。在对传统的水质监测的方法使用的同时,我们要想保证正确的水质监测结果,应该大量使用专业的监测设备仪器。现在的设备仪器功能强大,不但能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还能够实现快速监测的目的。可以大大节省取样、化验时间,大大提高水质监测的效率。同时。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可以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用仪器设备监测简单易行,不需要一般方法中的配制试剂、更换试纸等繁琐步骤,大大简化了监测的操作复杂性,同时也保证了结果的可靠性。
(3)采样频率
在水质监测过程中通过有规律的水样采集,可以增加水质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比如在每年的平水期和枯水期、多水期分别采样测定,或者在每年的四季分别采样测定。在有些地方则建立长期监测点,按月对水质进行监测。在一个采样期内采样1次。在监测饮用水时,更应增加监测频率,即—个采样期间两次,其间隔至少10天以上。遇有异常情况时,更应当适当增加采样监测频率的次数。
(4)和样品一起测定的,其实验室的质控样超出了允许的范围
只有通过实验室的质控样而得到合格的测定结果,才能抱枕分析的过程中系统。往往误差都发生在操作的环节中,因而必须保证使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可靠的监测作业指导书;合适的实验室环境,保证实验室的环境没有干扰因素;分析仪器能够正常的工作;使用满足分析的要求的纯水、试剂、容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