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要求“所有符合条件的科研设施与仪器都纳入统一网络平台管理",并提出由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同时,《意见》要求各单位“按照科研设施与仪器功能实行分类开放共享"。
蓝闽波告诉记者,他呼吁将高校的科研仪器设施集纳在一个开放共享平台之上,通过努力促成了相关平台的建设;此后,他又建议建设全国性的科研仪器共享平台,但在统一平台的建设中,还遇到仪器名称不一致、分类标准不统一的状况。
“以前是一拥而上,但共享机制没建好,分类标准、仪器名称不统一,常常检索出一大堆仪器设备,却不知道到底该用哪个。"蓝闽波对记者说,“目前,统一的共享平台已经解决了之前的问题。"
去年底,网站公开发布《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的通知》,通报了对21个部门373家单位3.4万台(套)原值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其中原值500万元以上的1173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76个)开放共享情况的考核结果。
“总体而言,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支持科技创新作用日益显现。"基础司条件平台处负责人任家荣说。
任家荣介绍,此次考核结果显示,在部门层面,中科院所属科研院所运行机时比较饱满;在科研仪器的类别层面,核磁共振仪器、质谱仪、色谱仪及各类显微镜等分析仪器使用率较高,如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600MHz固体核磁共振谱仪等仪器,年有效运行机时均在8000个小时以上,“基本实现全年满负荷运转"。
不过,在本次考核中,仍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6个单位的开放共享情况较差,存在重视不够、统筹管理不力、通用仪器利用效率低等不足,个别单位还存在闲置浪费严重、提交数据不实等问题。
“某单位花科研经费购买一台仪器,虽然设备是该单位的,但是钱是国家的,应该共享。"代表、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陈广浩在对《中国科学报》的问题答复中说,科研经费是纳税人的钱,购买一台大型科研仪器理应服务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