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coeur和Elkon等人发现,SLE患者体内可查及针对三种蛋白质:核糖体磷酸蛋白P0、P1和P3的自身抗体。抗P抗体对SLE高度特异,并与精神症状相关。
1.致病作用 抗P和抗Sm抗体都与人SLE和SLE鼠模型(MRL/Lpr)相关,Sm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和SLE模型鼠的阳性率分别为11%、6%。这可能与B细胞的非广泛性激活有关,因为抗Sm、抗P抗体阳性鼠体内,总IgG、抗DNA或抗染色质抗体的浓度并不高。抗P与抗Sm之间的关系提示,这些抗原虽然位于不同的亚细胞结构中,但它们在抗体合成的起始和维持中起着作用。由于凋亡能引起狼疮自身抗原在空间上聚集且易于氧化修饰,引发了同时针对两种蛋白的自身免疫反应。
人类及约10%的自发性狼疮鼠模型(MRL/Lpr)中的抗—P抗体识别相同的表位,这提示激发两者免疫反应的机制相似。用大剂量的自体核糖体免疫正常具有自身免疫倾向的小鼠,并不能打破免疫平衡,而异体核糖体都是潜在的免疫原,诱生的抗体主要是针对P蛋白,但其表位却与自然发生的抗—P表位不同。P1、P2双二聚体是诱生抗P蛋白抗体所必需的,这估证了重复表位对自身抗体产生的重要性。SLE患者体内的抗P抗体以IgM、IgG类为主,几乎未见IgA类;IgG亚类以IgGl、IgG2为主,轻链以κ型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