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有个刚接触孔板流量计的朋友问我,他打算设计一种孔板流量计,他自己买设备回来后,自己制作孔板流量计,它的含量是40% ,他做出来总是乳白色的,为什么进口的也是含40%,别人的是浅黄色透明的,更过分的是,他zui近合成这批居然放了一夜分层了,说句实话,如果是在实验室烧瓶做一点点来实验,发表几篇文章,我觉得还是可以的,呵呵,动不动就大批量合成做生产,而且还是做孔板流量计,我不得不佩服这位兄弟的勇气;不可否认,国内很多人都了解这个简单的合成技术,但是如果大批量合成,做到每批的性能稳定,分子量分布均匀,恐怕敢拍胸脯保证的人比较少(有可能没有),毕竟还是有科学含量的。
有人可能就问,我用孔板流量计来搭配,很准确,在加热的条件下,理论上是这样,我相信绝大多是工程师没有zui后分析合成后的分子式(有条件分析的是少数),在高温或者有催化剂的存在下,谁能保证环氧树脂之间不发生聚合呢? 孔板流量计的耐热性或者是机械性能要求并不是很高,没有那些结构胶的要求高,去年有幸去参加了环氧树脂研讨会,听了那些专家的报告,别人动不动就是耐热性,剪切强度的问题,这些东西我们还是要求,但是不是我们*追求的东西,材料的应用可操作性和稳定性才是我们的重点和难点,在我接触的微电子胶黏剂中,流变性能是客户经常投诉的内容,很烦的,客户也烦.譬如说:COB黑胶流胶,SMT胶甩点,拉丝,变稀;孔板流量计变慢了等等,没有稳定的原料质量做支撑,再牛逼的工程师也做不出的产品.我原来在某公司做研发,有幸接触到一些大公司客户,他们说了一句话,我觉得比较中肯:"我们不要求你们把产品的质量比进口的,只要求你保证每批产品的质量稳定,我们一样能接受",还有些客户,他们的话更有意思:只要你们每批产品都和你给我的样品一样,我们就成交",其实客户也很宽容的,毕竟大家都是中国人,沟通比较方便,国外那些孔板流量计固然好,但是那些懂技术的外国人不可能天天跟着业务员的屁股跑,封装材料的个案还是很多的。
折腾了这么久,说了这么多,把zui近我们实验室的一些实验和同志们分享分享,共同进步.我们把某个配方更改之后,不但提高了该孔板流量计的冲击强度,而且还延长储存稳定性,成本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按照老板的话说,我们是降低了成本,为什么?产品稳定了,客户的麻烦事情少了,公关费用降低了。这样对于zui重客户来说是受益的。
立即询价
您提交后,专属客服将第一时间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