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办事处)厦门兴锐嘉进出口有限公司
免费会员

工业软件迎来历史性机遇

时间:2014-7-4阅读:278
分享:

   未来信息技术与物理世界的交融将是技术发展的主旋律,我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如何顺应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工业革命,如何通过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PS)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是业界人士正在思考的问题。

日前,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联盟承办的“2014第五届中国工业软件发展高层论坛”在京举行。该论坛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得到了政府*、行业专家、工业软件企业和用户以及各大院校专家的大力支持。

会上,代表们深入探讨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工业革命。*(以下简称*)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陈英表示,近来围绕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研究和讨论异常激烈。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将给包括工业制造业在内的传统产业变革带来巨大的机遇。目前工业革命的本质,正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这与我国的两化深度融合战略,有着深层次的呼应。

新变革呼唤两化深度融合

以集成电路和软件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成为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zui强大的引擎,它将成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zui核心的技术。

与会专家建议,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稳步推进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促进我国制造业加快向智能制造、互联制造、定制制造和绿色制造转型。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发展质量仍有待提升。从具体数据看,工业增加值率只有26.5%,远低于发达国家35%~40%的水平;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日本的9倍、德国的6倍、美国的4倍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转型升级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需要有新模式、新途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走过了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道路,随着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他们正在通过信息互联、融合、深度挖掘,开始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进化。这条道路是清晰的,技术演进是连续的。

但在经济化的发展背景下,我国没有时间,也没有可能再重走这条老路。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恰逢信息化和互联网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这意味着我国有机会探索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两化融合战略,指明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向。两化深度融合战略,进一步把两化融合推向更大的范围、更细的行业、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更深的应用、更多的智能,实现在四大关键领域的深化融合和提升,一是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二是推进产业集群两化融合,三是推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四是培育新兴业态。

*成立以来,对推进两化融合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在理论层面,*明确了推进两化融合的内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明确了当前阶段的zui主要任务,即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在实践层面,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维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应用企业和重点行业及领域。各地区、行业、企业也结合自身条件和实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范围内技术产业革命已呼之欲出,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开始显现出推动力。我国伴随着两化深度融合的推进,工业软件产业也将迎来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目前政策环境良好、市场气氛浓郁,国家提出的“自主可控”的基本要求,也为工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和带动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政策环境良好

我国正在积极营造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的环境,不断加强政策指引、加大资金支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做好监管服务和安全保障。

为细化《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制定并实施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提出了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具体举措。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专项、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手段都在向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倾斜。为加大对工业转型升级支持力度,*正在争取新的增量资金,以强化对信息技术重点领域的支持。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塑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2013年取消和下放17项行政审批事项,着力加强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充分肯定并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要求行业协会做好行业自律、企业服务、市场拓展等方面工作,承担起行业信息化组织推广的责任。

目前,智能制造、智能监测监管、工业软件、工业控制、机器到机器通信、信息系统集成等领域在加快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抓好标准的评估、试点、宣贯和推广应用,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在监管方面,*要求拓展监管领域,创新监管手段,加大对电信市场、互联网信息服务、电子认证服务等领域的市场监管,规范企业市场竞争行为,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服务质量,维护广大用户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检查,加强重点领域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强化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安全监测和认证,做好监管服务和安全保障。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