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产品

  • 行业产品

宁波璟瑞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宁波璟瑞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技术文章>材料力学试验目录
技术文章

材料力学试验目录

阅读:502发布时间:2022-2-27

材料力学实验目录
**部分 基本实验
一、 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实验
实验一 材料在轴向拉伸、压缩、扭转时的力学性能
二、 材料弹性常数的测定
实验二 工程材料弹性常数E、μ的测定
实验三 钢材切变模量G的测定
三、 梁应力与变形实验
实验四 直梁弯曲实验
实验五 梁变形实验
四、 组合变形实验
实验六 偏心拉伸实验
实验七 弯扭组合实验
**部分 演示实验
实验八 薄壁圆筒压缩失稳演示实验
实验九 光弹性演示实验
实验十 疲劳演示实验
实验十一 主动控制阻尼减缓演示实验
第三部分 综合实验
实验十二 薄壁复合梁实验 1
**部分 基本实验
实验一 材料在轴向拉伸、压缩、扭转时的力学性能
一、实验要求
1. 测定低碳钢在拉伸时的屈服极限、强度极限、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
2. 观察低碳钢和铸铁在拉伸时的各种现象;
3. 观察低碳钢和铸铁在压缩时的各种现象;
4. 观察低碳钢和铸铁在扭转时的各种现象;
5. 观察试件的断口特征,分析其破坏原因,建立强度概念。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 微机控制电子试验机;
2. 划线机;
3. 引伸仪;
4. 游标卡尺。
三、实验课安排
1、让学生做出低碳钢标准试件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以加深对塑性材料在拉伸时四个阶段力学性能特点的认识;
2、教师采用现场演示、讲解与学生观察、讨论相结合的讲授方法,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材料在拉伸、压缩、扭转时的不同力学性能;
3、集中分析断口特点,使学生认识其破坏原因,从而建立强度概念。
2
实验二 工程材料弹性常数的测定 ——电测法测钢材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
——引伸仪测铝材弹性模量E
一、实验目的
1.电测法测量钢材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
2.用引伸仪测铝材弹性模量E;
2.验证单向拉伸虎克定律;
3.学习电测法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 微机控制电子试验机
2. 电阻应变仪
3. 引伸仪
4. 游标卡尺
三、试件
中碳钢矩形截面试件,材料的屈服极限360MPa。
矩形截面铝试件,材料的屈服极限280MPa。
试件
实验装置
四、实验原理和方法
电测法测定钢材弹性常数E、μ, 一般采用比例极限内的拉伸试验。材料在比例极限内服从虎克定律,其关系式为:
0APEii⋅ΔΔ=ε =μεε′
用引伸仪测铝材的弹性常数E,要求**地测量试件标距内的变形。其关系式为: AllPE⋅Δ⋅= 3
五、思考题
1. 如果试件上的应变片位置及角度贴得不准,对试验结果有无影响?
2. 电测法测弹性模量E,提出*佳布片方案?
3. 本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有什么优缺点?有无其他处理方法?
4
实验三 钢材切变模量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测定钢材的切变模量G;
二. 实验设备和器材
1.微机控制电子试验机;
2.扭角仪;
3.电阻应变仪;
4.百分表,游标卡尺。
三. 试件
中碳钢圆轴试件,直径d = 40mm, σs= 360MPa
四. 实验方法
1.扭角仪测切变模量G
测量扭转角的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原理 G =pITLΦ
实验扭转角为:φ = bδ
δ——百分表杆移动距离
b——百分表杆触点至试件轴的距离
2.电测法测切变模量G
实验原理 G =0452εpWT−
通过电测法可测出450方向的正应变045ε
实验贴片:在试件表面贴直角电阻应变花(如下图)。
-45°
+45°
测量方法:四分之一桥;二分之一桥;全桥。 5
实验四 直梁弯曲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 用电测法测定纯弯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变分布,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2. 验证纯弯理论的两个假设;
3. 学习电测法的多点测量。
二. 实验设备:
1. 微机控制电子试验机;
2. 电阻应变仪。
三. 实验试件:
本实验所用试件为中碳钢矩形截面梁,其横截面设计尺寸为h×b
=(50×30)mm2 ( 图1 ), 材料的屈服极限σs= 360MPa, 弹性模量E=210GPa。
图1 实验装置图
四.实验原理:
梁受纯弯曲时(见图1),根据平面假设和单向受力假设,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为线性分布,距中性层为 y 处的正应力和正应变分别为:
ZIyMy⋅=)(σ ZIEyMy⋅⋅=)(ε 6
实验采用电测法,在梁纯弯曲段某一横截面A—B的不同高度(梁的顶面、底面、中性层及距中性层±15mm)处粘贴纵向电阻应变片(见图1),并在梁的上下表面处粘贴横向应变片。
实验加载方案采用增量法,分别测得上述各点在载荷增量△P作用下的应变增量Δεi 。
五.思考题:
1.本次实验采用的夹具有何要求?
2.按拟定好的加载方案,如何用互补半桥接线法测定*大弯曲正应变?
3.在试件A-B截面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图1),沿纵轴方向分别再贴上R1’和R5’两个应变片,按拟定好的加载方案,如何用全桥接线法测*大弯曲正应变?
4.如果已有两个温度补偿片,在仅有R1和R1’或仅有R5和R5’两个应变片的情况下,如何用全桥接线法组成对桥测量电路?请画出接线图。
5.安装试件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7
实验五 梁变形实验
(1)简支梁实验
(2)悬臂梁实验
(1)简支梁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简支梁在跨度中点承受集中载荷P,测定梁*大挠度和支点处转角,并与理论值比较;
2、验证位移互等定理;
3、测定简支梁跨度中点受载时的挠曲线(测量数据点不少于7个)。
P
fmax
θ
二、 实验设备:
1、简支梁及支座;
2、百分表和磁性表座;
3、砝码、砝码盘和挂钩;
4、游标卡尺和钢卷尺。
三、 试件及实验装置:
中碳钢矩形截面梁,=sσ360MPa,E=210GPa。
实验装置图 8
四、 实验原理:
1、简支梁在跨度中点承受集中载荷P时,跨度中点处的挠度*大;
2、梁小变形时,简支梁某点处的转角)(θθtg≈;
3、验证位移互等定理部分请参照理论课教材的相关内容,自行确定实验方案;
五、 思考题:
1、简支梁非支点处的转角是否可以通过本实验测出?为什么?
2、验证位移互等定理时,是否可在梁上任选两点进行测量?
3、在测定梁挠曲线时,如果要求百分表不能移动,能否测出挠度曲线?怎样测?
9
(2) 悬臂梁实验
一. 实验目的:
利用贴有应变片的悬臂梁装置,确定黑色砝码的质量m。
二.实验设备:
1.悬臂梁支座;
2.电阻应变仪;
3.白色砝码两个,黑色砝码一个,砝码盘和挂钩。
4.游标卡尺和钢卷尺。
三.实验试件及装置:
中碳钢矩形截面梁,屈服极限бs=360MPa,弹性模量E=210GPa。
RB
RA
mg
图(1)实验装置示意图
四.实验原理:
在某一横截面的上下表面A点和B点分别沿纵向粘贴电阻应变片。
加载方案采用重复加载,要求重复加载次数n≥4。ΔP = mg 。
由梁的弯曲正应力公式导出黑色砝码重量mg的计算公式
lWEmgz⋅Δ⋅=ε
五.思考题:
1.如果要求只用梁的A点或B点上的电阻应变片,如何测黑色砝码的质量?
2.如果要求梁A点和B点上的电阻应变片同时使用,如何测黑色砝码的质量?
3.比较以上两种方法,分析哪种方法实验结果准确?
4.如果悬臂梁因条件所限只能在自由端端点处安装百分表,如何测得悬臂梁自由端受载时的挠曲线。(要求测量点不少于5点)
10
实验六 偏心拉伸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大正应变maxε
2.测中碳钢材料的弹性模量E
3.测构件的偏心距e
4.进一步学习电测方法
二、实验设备
1.微机控制电子试验机;
2.电阻应变仪;
3.游标卡尺。
三、试件
中碳钢矩形截面试件,(如图所示)。
截面的名义尺寸为h×b = (7.0×30)mm2 ,σS = 360MPa。
四、实验原理
在外载荷作用下,试件承受偏心拉伸,偏心距为e。在试件两侧面的a点和b点处分别沿试件纵向粘贴应变片Ra和Rb ,则:
εa =εp +εM +εt
εb =εp -εM +εt
式中: εp——轴力P产生的应变
εM——弯距M产生的应变
εt——温度t产生的应变
通过不同的组桥方式即可将式中的εp+εM、εp及εM值分离出来,进一步求得*大正应变maxε,弹性模量E和偏心距e值。
思考题
1.材料在单向偏心拉伸时,分别有哪些内力存在。
2.用不同的组桥方式测εP时,哪种方式测量精度高。 11
实验七 弯扭组合试验
一. 实验目的
1. 用电测法测定平面应力状态下一点处的主应力大小和主平面的方位;
2. 测定弯扭组合变形杆件中,分别由弯矩和扭矩引起的应变,并确定该截面上弯矩、扭矩的数值;
3. 学习电阻应变花的应用。
二. 实验仪器和设备
1. 微机控制电子试验机;
2. 电阻应变仪 ;
三. 试验装置
弯扭组合试验装置如图所示,中碳钢材料屈服极限sσ=360MPa,弹性模量E=206GPa,泊松比μ=0.28。
实验装置图
四. 实验原理
圆轴试件的一端固定,另一端通过一拐臂(l1=150mm)承受集中荷载P,圆轴处于弯扭组合变形状态,在轴某一横截面A-B(l2=150mm)的上、下两点沿0°和±45°方向贴电阻应变片。
本次实验采用三轴直角应变花,沿θa=-45°、θb=0°、θc=+45°粘贴,测得以上三个方向的线应变值,根据材料力学公式:12
αγαεεεεεα2sin22cos22xyyxyx+−++= (1)
可求得εx、εy、γxy。
再根据广义虎克定律、主应力计算公式和主平面方位角计算公式,即可得到某点处主应力的大小和主平面的方位。
构件受弯矩M和扭矩MT作用,其表面的任一点皆为平面应力状态。
任一截面弯矩、扭矩的测试方法如下:
弯矩测量
以某截面上应力*大的上点或下点作为测量点。因为轴向应力бx由弯矩M引起,故应利用沿X方向的应变片,由于
бx=EεX=M/WZ
故 M=EWZε0
式中ε0的测量可用1/4桥接法,也可采用半桥接法。
扭矩测量
剪应力τxy是扭矩MT引起的,MT应通过τxy来测量。由式(1)可知γxy与ε±45°有关,故测MT时应利用沿±45°方向的应变片。
γxy的测量可按半桥或全桥组桥。
五、思考题
如果要求一次加载同时测出作用在A-B截面上的弯矩和扭距,如何实现。
13
**部分 演示实验
实验八 薄壁圆筒压缩失稳演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观察薄壁圆筒受压时变形特点;
2、分析薄壁圆筒受压破坏的原因,加深对稳定性问题的认识。
二、实验设备:
1、微机控制电液伺服试验机;
三、实验课安排:
实验课采用教师现场演示、讲解与学生参观、讨论相结合的讲授办法,使学生了解试件的不同破坏特点,激发学生对力学学科的兴趣。
14
实验九 光弹性演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参观平面光弹性实验装置,观察纯弯梁的应力场及带孔拉伸试件的孔边应力场;
2、参观近代光学测试装置,用焦散线法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
3、通过三组演示实验,直观了解光测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并加深对局部应力的认识。
二、实验设备:
1、409-2型光弹仪;
2、激光光源;
3、傅立叶光学镜片;
4、图像采集系统。
三、实验课安排:
实验课采用教师现场演示、讲解与学生参观、讨论相结合的讲授办法,使学生了解不同的实验测试方法。
15
实验十 疲劳演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参观疲劳实验设备;
2、了解疲劳载荷的特点;
3、了解疲劳强度和疲劳特性曲线的测定方法;
4、观察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的破坏特点。
二、实验设备:
1、悬臂式疲劳试验机;
2、纯弯疲劳试验机;
3、高频疲劳试验机。
三、实验课安排:
实验课采用教师现场演示、讲解与学生参观、讨论相结合的讲授办法,使学生了解试件在动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特点,观察疲劳破坏试件断口,认识动载荷与静载荷对构件的不同作用效果。
16
实验十一 主动控制阻尼减缓演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参观主动控制阻尼减缓系统实验装置;
2、了解梁的长度对梁振动模态的影响;
3、了解利用智能材料控制梁振动的方法及其应用。
二、实验设备:
1、表面贴有压电陶瓷的不同长度悬臂梁装置两个;
2、控制箱;
3、数据采集系统。
三、实验课安排:
实验课采用教师现场演示、讲解与学生参观、讨论相结合的讲授办法,使学生了解梁振动的特点以及智能材料的应用。
17
第三部分 综合性实验
实验十二 薄壁复合梁实验
一、实验内容
薄壁复合梁的实验应力与变形分析: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两种材料的组合形式:搭接、搭接加润滑油、胶接加铆接等。自己提出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拟定实验方案,独立实验,独立查阅参考文献和分析实验结果。如果对实验结果不满意,在分析原因和制定新的实验方案后,可以多次进行实验。教师应学生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讨论,进行必要的指导。
鼓励学生探讨与材料力学理论公式不相符的实验结果,对材料力学的力学模型,理论公式的精度及适用范围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具体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二、实验设备与试件:
1、微控电子实验机;
2、电阻应变仪与相应的配套设备;
2、铝合金薄壁矩形截面型材(开口和闭口两种),中碳钢板条;
3、上述两种型材的复合梁(胶接加铆接)。
铝合金型材
钢板型材
三、实验时间
课内时间一般为4~6学时,**次课集中上,以后约定时间(开放实验室)。
18
四、考核方式
学生提交试验小论文一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能力、小论文的深度进行评分。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独立见解。
五、参考文献
原则上自行查找,下属文献仅作举例。
【1】 单辉祖.材料力学Ⅰ、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深入阅读梁应力分析,薄壁件分析等内容,领会“实验观测——假设——理论推导"的研究技术路线。
【2】 于学进,李文泉.力学在比萨斜塔纠偏中的应用.力学与实践.2001,23(6):71-72.
了解解决实际工程难题“问题——分析和方案——失败——再研究——失败或部分成功⋯——成功"的艰难过程。
【3】蒋持平.材料力学教学中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力学与实践,2001,23(3):52.小问题329,考虑力学建模的多样性与精度
19

仪表网 设计制作,未经允许翻录必究 .      Copyright(C) 2021 https://www.ybzhan.cn,All rights reserved.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仪表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登录 后再收藏

提示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