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VOCs治理需求起源于我国东部发达区域大面积雾霾以及局部地区恶臭气体扰民等问题。VOCs是一系列挥发性有机物的总称,是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前体物,存在于空气中时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气溶胶(SOA)等细颗粒物,以及产生臭氧带来光化学污染。目前我国的VOCs排放主要包括人为源和自然源两部分,前者包括机动车尾气与工业排放等,后者包括植物挥发等。天然源难以控制,人为源中机动车尾气由于边际减排成本较高,其治理工作暂未纳入重点考虑范围,工业源是目前我国VOCs控制的主战场,其中石化与包装印刷作为试点行业走在了最前列。
VOCs无组织排放为主,监管、治理和监测思路有别于其他版块
VOCs治理相对于传统环保主战场的工业水处理和烟气处理领域,问题更加复杂,主要表现为有组织排放占比较小,无组织排放变为主体。相比于污水从排水口流出、火电厂烟气从烟囱口排出, VOCs的排放是发生在各个环节中的,比如有使用中、运输过程的、倾倒转移过程中,以及末端的排放。这就给排放量的核算与控制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到目前全国VOCs排放仍是未知数。这一特点带来三点重要的变化:
(1)排污量计费的基础不是在线监测而是排放量核算。
以目前作为VOCs治理试点的两个行业石化与包装印刷为例。石化企业需要就其厂区内的设备种类、数量、污水处理设施规模等情况填报一整套的排量基础数据,并最终计算出排放总量。尽管其中根据油品门类、罐体型号等情况,实际排放强度有所变化,但是以操作可行性为前提,政府与企业制定一套公允的排放因子(即单个污染源单位时间排放量),一刀切的使用,最终核算排放量。而包装印刷行业普遍根据其油墨采购票据直接核算排放量。
(2)监测市场分化为在线监测设备与传感器设备两大类。
传统的烟气与水质监测思路多为末端治理,末端线监测设施可有效表征企业的排污水平,但由于VOCs排放贯穿有机溶剂的运输、使用、排放的全过程,例如天津石化在2014年开始的VOCs排放点核查中,登记在册的排放源有38万个,除了储罐阀门等处适宜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其他跑冒滴漏排放点均无法有效精确监测。
未来的VOCs监测设备包括两种,一种适用于排放占比较高的端口的在线监测仪,如排气末端等。这类设备成本较高,其功能定位是准确定量一段时间内排污规模。另一种是介于区域环境质量监测站(宏观)与污染源在线监测点(微观)之间的中观尺度上的传感器。这种设备精确度较低,只能半定量的指引浓度趋势,或表征大致浓度区间,成本较低。功能定位是监测开放式区域是否出现显著异常的浓度超标问题,主要用于泄漏预警。
随着VOCs行业的减排不断贯彻,检测监测设备市场放量是环保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趋势,8月份的天津港爆炸事件已经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我们提示投资者关注,顺应行业特点布局的监测设备企业。在线监测设备的数量可能未必能够达到市场的乐观预期,但大面积铺设传感器将是下一个重点的布局。
(3)排放主体不一定是末端,减排手段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由于VOCs排放贯穿有机溶剂的 运输、使用、排放的全生命周期。因此未来VOCs治理的市场空间一方面存在于末端治理设备,另一方面还包括下业本身设备的革新,如北京市较早开始启动的干洗店VOCs治理工作,干洗机最开始采用双缸,沾满大量有机溶剂的衣物需要手工换缸,经过几代的革新已改变为全过程密闭处理。未来相关的印刷、石化等行业的生产制造设备,以及溶剂油品的储罐和转运车辆等,或存在更新换代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