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甘丹科技河北有限公司>>技术文章>>浊度传感器的安装和校准
浊度传感器的安装和校准直接影响测量准确性,需根据传感器类型(在线式/便携式)和应用场景(管道、水池、实验室)规范操作。
一、浊度传感器的安装(以在线式为例)
1. 安装前准备
- 选型匹配:确认传感器量程、安装方式(浸入式/流通式)与监测场景匹配(如管道直径≥DN50时可用流通式)。
- 位置选择: - 避开管道弯头、泵出口等易产生气泡的区域(气泡会导致浊度虚高);
- 远离强光直射(自然光或灯光可能干扰光学测量);
- 确保水流平稳(湍流会导致测量波动),建议安装在水平管段,前后预留5倍管径以上的直管段。
- 工具与辅材:扳手、生料带(密封用)、清洁布、防水胶带(户外安装用)。
2. 具体安装步骤
(1)管道流通式安装(适用于自来水管道、水处理工艺管)
- 关闭管道阀门,排空管内积水,在选定位置开孔(孔径与传感器接口匹配);
- 缠绕生料带密封传感器接口,将传感器从管道开孔处插入,确保测量窗口(光学镜头)浸入水中,且镜头朝向水流方向(减少杂质附着);
- 用扳手固定传感器法兰或螺纹接口,确保无渗漏;
- 连接信号线(如4-20mA、RS485)和电源线,做好防水处理(接头处用防水胶带包裹);
- 打开阀门,缓慢通水,检查是否漏水,观察传感器是否稳定(无晃动、无气泡附着镜头)。
(2)浸入式安装(适用于水池、水箱、反应池)
- 在水池壁或支架上固定传感器安装座,确保传感器插入水中深度≥30cm(避免水面波动影响);
- 调整传感器角度,使镜头面向下方或与水平成45°(减少漂浮物遮挡);
- 连接线缆,沿支架固定(避免线缆下垂拉扯),户外安装需加装防雨罩。
3. 安装后检查 - 通电后观察传感器指示灯/显示屏,确认(如“无信号"“超量程");
- 用手电筒照射镜头,若读数骤升,说明光学系统正常(光线干扰会被检测到);
- 运行30分钟后记录初始值,对比历史数据或人工采样结果,判断安装是否合理。
二、浊度传感器的校准(核心步骤,保证精度)
校准需使用福尔马肼(Formazin)标准浊度液(国际通用基准,浓度单位NTU),按“零点校准→跨度校准"顺序操作,频率建议:
- 饮用水/高精度场景:每月1次;
- 工业废水/一般场景:每3个月1次;
- 传感器维修或污染后:立即校准。
1. 校准前准备
- 标准液选择: - 零点校准:用“零浊度水"(如经0.2μm滤膜过滤的纯水,或厂家提供的零浊度标准液);
- 跨度校准:选择接近实际测量上限的标准液(如测饮用水选10 NTU,工业废水选100 NTU),确保在传感器量程内。
- 工具:洁净烧杯(专用,避免划痕)、移液管、无绒布(擦镜头用)、校准软件(在线式需连接电脑或控制器)。
- 环境:室温(20±5℃,温度波动会影响标准液稳定性),避免强光直射。
2. 具体校准步骤
(1)零点校准(去除背景干扰)
- 用零浊度水冲洗传感器镜头和烧杯3次,确保无残留杂质;
- 将传感器浸入装满零浊度水的烧杯中,镜头浸没且无气泡(可轻晃烧杯排出气泡)
- 等待5分钟(让传感器与水温平衡),在控制器或软件中选择“零点校准",仪器会自动记录当前值为“0 NTU";
- 校准完成后,读数应稳定在0±0.02 NTU(高精度传感器),否则需重新清洁镜头重试。
(2)跨度校准(设定量程基准)
- 倒出零浊度水,用选定的跨度标准液(如10 NTU)冲洗烧杯和镜头3次;
- 将传感器浸入标准液中,确保镜头无气泡,等待3-5分钟;
- 在控制器中选择“跨度校准",输入标准液浓度(如10 NTU),仪器会自动调整增益,匹配标准值;
- 校准完成后,读数误差应≤传感器精度等级(如±0.1 NTU for 10 NTU标准液),否则需重复操作或检查标准液是否过期。
3. 校准后验证
- 用另一种浓度的标准液(如5 NTU)测试,读数误差应在允许范围内;
- 若在线安装,校准后需将传感器复位安装,运行1小时后对比校准前后数据,确认稳定性。
三、关键注意事项
1. 清洁维护:
- 校准前必须用无绒布轻擦镜头(避免指纹、水渍影响光学测量);
- 在线传感器建议加装自动清洁装置(如超声波清洗),防止藻类、杂质附着。
2. 标准液保存:
- 福尔马肼标准液需冷藏(2-8℃),保质期通常为6个月,开封后1个月内使用;
- 避免剧烈摇晃,使用前需静置至室温(温度变化会导致浊度值漂移)。
3. 误差排查: - 若校准后读数仍偏差大,检查:镜头是否污染、标准液是否失效、传感器是否超量程、线缆接触是否良好。
通过规范安装(避免干扰)和定期校准(匹配标准值),可确保浊度传感器长期保持±5%以内的测量误差,满足饮用水、工业水处理等场景的监测需求。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仪表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