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污泥浓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核心是利用物理信号(如光、超声波)与污泥悬浮颗粒浓度的定量关系,通过检测物理信号的变化,反推出液体中污泥(或悬浮固体 SS)的浓度。目前主流技术可分为光学法和超声波法两大类,另有微波法等小众技术(适用于特殊场景),以下将详细拆解各类原理的核心逻辑、工作过程及适用特点。
光学法基于 **“光的传播特性与悬浮颗粒浓度相关"** 的物理规律,核心依据是朗伯 - 比尔定律(Lambert-Beer Law)—— 当平行单色光穿过均匀的悬浮液时,光的吸收 / 散射程度与悬浮颗粒的浓度、光的传播距离成正比。根据光的传播方式不同,又分为透射光法和散射光法,两者适用浓度范围差异显著,常结合使用(即 “透射 - 散射复合光法")以覆盖更广场景。
核心逻辑:测量 “穿过污泥样品后的光强",浓度越高,光强衰减越明显。
核心逻辑:测量 “被污泥颗粒散射后的光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散射光强与浓度正相关。
为解决单一光学法的浓度局限,主流工业传感器多采用 “透射 + 散射" 复合设计:
低浓度时(如<1000mg/L),以透射光信号为主(散射光弱,信号不稳定);
中高浓度时(如 1000-50000mg/L),以散射光信号为主(透射光衰减过大,信号不可靠);
通过算法融合两种信号,实现 0-100000mg/L(10% 浓度)的宽范围覆盖,兼顾准确性与适用性,是目前市政污水、工业废水处理的方案。
超声波法基于 **“超声波在悬浮液中的传播衰减与污泥浓度正相关"** 的特性,核心优势是穿透性强、抗污染、不受液体颜色影响,适合光学法难以应对的高浓度、高浊度或含色素的场景(如污泥脱水环节、造纸黑液)。
超声波(频率>20kHz)在纯净液体中传播时,衰减极小;但穿过含悬浮颗粒的污泥时,超声波会被颗粒反射、散射或吸收,导致传播能量(或速度)衰减 —— 污泥浓度越高,颗粒数量越多,超声波衰减越显著。通过测量超声波的衰减量,可反推浓度。
传感器探头内置超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间距固定,即 “声程");
发射器向污泥液体发射固定频率、固定强度的超声波信号;
超声波穿过液体时,部分能量被污泥颗粒消耗,剩余能量被接收器捕获;
信号处理单元计算 “入射声强(I₀)" 与 “接收声强(I)" 的衰减率(ΔI = (I₀-I)/I₀),结合预先标定的 “衰减率 - 浓度" 曲线,输出污泥浓度值;
补充:部分超声波传感器会同时测量超声波传播速度(温度会影响声速,需内置温度传感器进行补偿,避免温度干扰)。
除上述两种主流技术外,还有微波法、电容法等,适用场景较窄:
为帮助理解不同原理的差异,下表汇总核心参数:
无论采用哪种原理,污泥浓度传感器的整体工作都需以下步骤,确保数据可靠:
信号发射:探头(光源 / 超声波发射器)发出稳定的物理信号(光 / 声波);
信号交互:信号穿过污泥样品,与悬浮颗粒发生作用(吸收 / 散射 / 反射);
信号接收:接收器捕获作用后的信号(透射光 / 散射光 / 衰减声波),转化为电信号;
信号处理:内置芯片对电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去除噪声),结合温度补偿(光 / 声速受温度影响)、校准曲线(预先标定),计算出浓度值;
数据输出:通过标准接口(如 4-20mA 模拟信号、RS485 数字信号)将浓度数据传输至 PLC、SCADA 等控制系统,或直接在本地显示屏显示;
校准维护:定期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液(如 Formazin 标准悬浊液)校准,避免探头污染、器件老化导致的误差。
污泥浓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本质是 **“物理信号与浓度的定量映射"**:
光学法(尤其是复合光法)凭借低成本、宽覆盖,成为中低浓度场景的主流;
超声波法凭借抗干扰、高穿透,成为高浓度 / 复杂工况的补充;
实际选型需结合污泥浓度范围、液体特性(颜色、气泡、盐分)、成本预算综合判断,同时需重视定期校准与探头清洁,才能保证长期测量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