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武汉华顶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技术文章>>HDZC变压器短路阻抗测试仪使用方法
国家电力公司颁发的[2000] 589 号文件《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中15.2条规定:“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压器在出厂和投产前应做低电压短路阻抗测试或用频响法测试绕组变形以保留原始记录。”15.6 中规定:“变压器在遭受近区突发短路后,应做低电压短路阻抗测试或用频响法测试绕组变形,并与原始记录比较,判断变压器*后,方可投运。”
低电压短路阻抗测量是常规试验项目中的基本项目,比较变压器受到短路电流的冲击前后测得的短路阻抗值,根据其变化大小,可以初步估计绕组变形程度。变压器在短路电流冲击后与初测试的低电压短路阻抗变化不应大于2%。
低电压短路阻抗试验是鉴定运行中变压器受到短路电流的冲击,或变压器在运输和安装时受到机械力撞击后,检查其绕组是否变形的直接方法, 它对于判断变压器能否投入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判断变压器是否要求进行解体检查的依据之一。
HDZC 变压器短路阻抗测试仪内部自带可调电源输出,特别适合现场对110kV级及以上主变压器进行低电压短路阻抗测量的仪器。该仪器主要特点有:
² 仪器自带可调电源输出,无论单相、三相变压器,只需一次接线,仪器即可完成所有绕组对的测量,试验、接线简单。
² 满足《DL/T1093-2008 电力变压器绕组变形的电抗法检测判断导则》中规定的试验与算法。
² 《DL/T1093-2008》明确规定:5.4.1a,“原则上单相参数用单相法测试”;5.4.1e,“测试结果出现异常时,应对所有绕组对用单相法进行复试”。该仪器采用单相测量方式,对于三相变压器三次升压过程即可自动计算出每相的短路阻抗、电抗、电感值。
² 仪器内部采用锁相环技术,同步采样交流信号,测量数据准确。
² 该仪器可测量电压,电流,功率,频率等。
² 单机测量电压、电流范围宽,支持外接CT、PT进一步扩展测量范围。
² 内置不掉电存储器,可长期存储测量数据,仪器自带打印机。
² 测试数据可导入计算机,方便进一步分析或存储。
² 全部中文菜单及操作提示,操作简单直观。
² 透反式大屏幕液晶,在太阳直射下可清晰显示。
² 测量精度:电压,电流: 0.2级
功率 : COSφ>0.1: 0.5级;COSφ≤0.1:1.0级
阻抗:COSφ>0.1: 0.5级;COSφ≤0.1:1.0级
² 电压测量范围: AC 3V~300V
² 内部电源输出范围:电压0~250V,电流0~10A
² 电流测量范围: AC 0.2A~20A
² 工作温度: -10℃~50℃
² 工作湿度: 0~80%
² 工作电源: AC220V±10﹪ 50Hz±1Hz
² 外形尺寸: 360mm×220mm×150mm
² 仪器重量: 5Kg
图1 面板图
上排从左到右依次为:
1) 接地柱;
2) 通讯串口;
3) 打印机;
4) 电流输出接线柱;
5) 电压测量接线组;
背板从左到右依次为:
1) 电源插座;
2) 电源开关;
3) 液晶屏;
4) 键盘;
“OK”键选择当前的输入,“取消”可以消除刚才的错误输入,“↑”“↓”“←”“→”则可以方便的实现光标的移动。“切换”键为备用键。键盘的下方为0~9的数据键,在数据输入时,通过这些数字键可以方便的输入数据。
图2 开机主界面
1、 测试:测试三相和单相变压器的短路阻抗;
2、 数据浏览:对存储的数据进行浏览,删除等管理。
3、 系统设置:设置当前的系统时间。
4、 厂家设置:该功能为厂家生产调试用。
按后面的接线图正确连接调压器(使用外部电源)、本测试仪、被试变压器,当使用外部电源是在给调压器通电之前确保调压器的处于零位。
图3 三相变压器参数设置界面
图4 单相变压器参数设置界面
在主界面中选择三相变压器将进入图3三相变压器参数设置界面,在主界面中选择单相变压器讲进入图4单相变压器参数设置界面,参数设置界面的参数意义如下:
试品编号:被试变压器编号,该编号打印输出,便于记录管理;
额定容量:指变压器的标称容量;
分接电压:是指加压绕组所在的分接电压;
设定电流:是指预备在该电流点记录结果,在升压测试时,当电流接近该设定电流时,仪器提示“接近设定电流”,同时蜂鸣器开始报警,此时应停止升压。
电压互感器变比是指外接电压互感器的变比;
电流互感器变比是指外接电流互感器的变比;
加压侧联结:三相变压器施加电压侧的联结组方式,变压器的铭牌上标注有该信息。
其中额定容量,分接电压为必须准确设置项,对于三相变压器也必须正确设置被试变压器的联结组方式。
参数设置完成后,按开始试验将进入实时测量模式,图5与图6分别为三相变压器与单相变压器的试验测量界面。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仪表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