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负责的“中国典型河口动力沉积地貌本底数据调查"项目召开年度工作会。为获取项目研究基础数据,负责单位2013年洪季调查中,采取水样11783瓶,获得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温盐深仪(CTD)、海底地震仪(OBS)等仪器的有效数据800余小时,电磁海流计有效数据237个小时,单波束测深资料265海里。
2014年11月27日,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国典型河口动力沉积地貌本底数据调查"2014年度工作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九林院士等7名专家以及项目组主要成员30余人参加了会议。
据了解,“中国典型河口动力沉积地貌本底数据调查"项目于2013年由科技部批准立项,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山大学和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项目选取我国长江、黄河和珠江河口为典型研究区域,开展河口动力沉积地貌综合调查,获取当前流域水沙变化和河口强烈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河口沉积动力过程及地貌响应的综合基础数据,为河口区域的防灾减灾、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项目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张卫国研究员在会上汇报了项目年度工作内容以及长江河口的调查情况和成果,中国海洋大学王厚杰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黄河清研究员、中山大学杨清书教授分别汇报了黄河和珠江河口的调查工作进展、取得的调查数据和初步成果。
在2013年洪季调查中,采取水样11783瓶,获得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温盐深仪(CTD)、海底地震仪(OBS)等仪器的有效数据800余小时,电磁海流计有效数据237个小时,单波束测深资料265海里。本次调查也揭示了一些河口近期发生的显著变化及其空间差异性。以长江河口为例,由于流域人类活动等因素,近几年长江来沙显著下降,河口上端的徐六泾站点较为灵敏地响应了河流来沙输入下降,其悬浮泥沙浓度较2003年同一季节的浓度显著下降,但河口zui大浑浊带区域的悬浮泥沙浓度变化不大,反映了河口对流域变化响应的空间复杂性。
专家组听取报告后进行了热烈讨论,充分肯定了项目在过去一年内取得的重要进展,同时对项目实施提出了宝贵建议,希望项目进一步对接调查数据服务对象的需求,按照有关数据汇交规范整理调查成果,加强与同类调查项目的交流,为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
ZNLUCB-030NF2J1L1B1,ZNLUCB-030NF2J1L1B2,ZNLUCB-030NF2J1L1T3,ZNLUCB-030NF2J1L1D2,
ZNLUCB-030NF2J1L2E1,ZNLUCB-030NF2J1L2E2,ZNLUCB-030NF2J1L2T1,ZNLUCB-030NF2J1L2T2,
ZNLUCB-030NF2J1L2P1,ZNLUCB-030NF2J1L2P2,ZNLUCB-030NF2J1L293,ZNLUCB-030NF2J1L2D1,
ZNLUCB-030NF2J1L2B1,ZNLUCB-030NF2J1L2B2,ZNLUCB-030NF2J1L2T3,ZNLUCB-030NF2J1L2D2,
ZNLUCB-030NF2J2L1E1,ZNLUCB-030NF2J2L1E2,ZNLUCB-030NF2J2L1T1,ZNLUCB-030NF2J2L1T2,
ZNLUCB-030NF2J2L1P1,ZNLUCB-030NF2J2L1P2,ZNLUCB-030NF2J2L193,ZNLUCB-030NF2J2L1D1,
ZNLUCB-030NF2J2L1B1,ZNLUCB-030NF2J2L1B2,ZNLUCB-030NF2J2L1T3,ZNLUCB-030NF2J2L1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