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水表|流量计|压力变送器|热电偶|液位计|冷热冲击试验箱|水质分析|光谱仪|试验机|试验箱


仪表网>技术中心>技术方案>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不同植物油微量成分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山东盛泰仪器有限公司   2020年03月25日 15:17  

不同植物油微量成分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酚、多酚、植物甾醇和色素等有益微量伴随物是天然植物油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此类物质含量较少,但其与食用植物油品质密切相关,直接影响食用植物油的功能性、氧化稳定性等。油脂氧化可导致油脂品质下降,体外抗氧化性能可作为综合评价食用植物油品质的间接指标,评判食用油品质差异。

在全面分析植物油脂肪酸组成、微量成分的基础上,系统评价了植物油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并对两者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为综合评价食用油品质提供基础数据。

分析了13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有益微量伴随物。植物油中含的有益微量成分主要分为酚、多酚和植物甾醇三大类。13种植物油的总酚含量在173.21-2573.69 mg之间不等,以α-酚和γ-酚为主。其中小麦胚芽油的总酚含量,为2573.69 mg,以α-酚为主。大豆油中γ-酚和δ-酚含量较高,米糠油和棕榈油中还含有三烯酚。13种食用植物油的多酚含量从4.78-387.40 mg没食子酸油不等。芝麻油的多酚含量,为387.40 mg没食子酸油。13种植物油中主要含有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三种植物甾醇,其中β-谷甾醇的含量多,从180-5800 mg不等,小麦胚芽油的植物甾醇含量。个别植物油还有其他微量组分如角鲨烯、谷维素等。不同的植物油中所含有益微量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差异很大,这也造成了不同植物油在功能性质上的差异。

 

采用盛泰仪器ST-149稳定性测试仪测定了不同植物油的氧化诱导时间,发现一些有益微量伴随物含量较高的植物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然后将植物油分为极性部分,非极性部分和全油分别进行抗氧化能力评价。采用ORAC、ABTS、FRAP和DPPH四种方法的甲醇体系评价植物油极性部分的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发现:含有益微量成分较多的油,如橄榄油、芝麻油和小麦胚芽油,其自由基清除能力明显高于有益微量成分较少的植物油,如椰子油、茶籽油等。用DPPH乙酸乙酯体系对植物油非极性组分和全油进行抗氧化评价,结果发现:酚含量较高的植物油如小麦胚芽油、米糠油和大豆油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明显高于未检出酚的植物油,如椰子油和棕榈仁油。

结果显示植物油中的多酚类物质与四种方法测试的极性部分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均呈显著正相关。多酚类物质是植物油极性成分中主要的抗氧化物质。植物油中的酚、菜油甾醇和β-谷甾醇与非极性部分和全油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总酚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9和0.978。酚是植物油非极性组分中主要的抗氧化成分。考察了13种植物油在常温光照贮藏条件下有益微量成分与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规律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25℃、光照条件下储藏4个月的过程中,植物油的总酚含量呈下降趋势,各单体的变化趋势不一致。α-酚下降较快,γ-酚下降较慢。多酚含量呈下降趋势,各种植物甾醇单体的含量在储藏过程中基本没有变化。在储藏过程中,植物油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储藏过程中分析结果显示植物油中多酚类物质与其极性部分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呈显著相关。酚与其非极性部分、全油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相关。植物油中多酚类物质和酚与植物油的抗氧化密切相关。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仪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仪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 15267989561

加盟热线: 15267989561

媒体合作: 0571-87759945

投诉热线: 0571-87759942

关注我们
  • 下载仪表站APP

  • Ybzhan手机版

  • Ybzhan公众号

  • Ybzhan小程序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75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