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2年以来,火热了几年的芯片行业正在迎来放缓的迹象。
看数据,2022年3月半导体行业销售额为50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2%。
其中,美洲市场增幅达42.85%,欧洲市场增幅达25.81%,中国市场增幅为16.3%。
中国的增速,竟然落后于美洲和欧洲市场,并且环比下降了2.3%,可谓是近几年来罕见的情况。
主要原因,是手机、电脑、汽车三大下游市场的同时低迷,这三大市场占了整个芯片市场规模的四分之三,举足轻重。
芯片需求放缓,对晶圆、设备、封测等代工产业链的影响。
首先看设备端。
2022年3月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口金额为26.3亿元,同比下降10.7%,是近两年来同比下降。
这里面,固然有一部分是国产替代所带来的,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行业扩张的脚步突然停止了。
按SEMI的跟踪,中国大陆晶圆厂的资本开支在一季度已经开始放缓,根据它的预测,2022年全年资本开支将下滑30%左右。
下滑的主要原因是:
1)2022年一季度上海、香港等地海关受疫情影响、等地缘政治因素延续,部分设备进口交付出现延期。
2)经历了过去两年全国造芯热的迅速扩张后,在政策的监管下,部分低门槛的项目被暂停,例如武汉弘芯、成都格芯等。
3)一些低门槛的芯片环节,开始出现产能过剩,扩张放缓。
整体来看,部分龙头代工厂的热度还会持续,但都难以达到2021年的高峰了。
比如中芯国际,2021年资本开支45亿美元,2022预计资本开支50亿美元,增幅只有11%。
比如华虹半导体,华虹无锡于2021年底建成的12英寸月产能有6.5万片,而2022年的增资扩产计划只有2.95万片,同样大幅放缓。
其它的外资代工厂,像三星西安、无锡SK海力士等,建厂高峰期已经过去,未来的设备需求也会显著减少。
据SEMI的统计,由于2020年疫情引起的芯片短缺,2021年是芯片行业的一个景气度高峰。
2021年,半导体厂商开工建设了19座新的高产能晶圆厂,而2022年,则大幅减少至10座,减少了47%。
一般来说,新建产能从开工到投产需要两年的时间,所以今年还不至于出现产能过剩,但行业已经恢复了理性,并感受到了未来的危机。
大家都很清楚,2021年的芯片短缺导致的“量价齐升”,量的增长主要是由于缺货,所以厂家、渠道大量抢购、囤货所导致的。
2022年以来,由于下游需求的低迷,整个行业就像从狂热中忽然被泼了一盆冷水,迅速冷静下来。
幸运的是,今年还只是供需平衡,真正让人头痛的是明年。
大规模增加的产能将从2023年开始陆续投产落成,对市场造成强劲的冲击。
到2024年,产能的释放将进一步增加,过剩问题将继续困扰芯片行业。
一旦产能过剩,芯片跌价,过去渠道中囤积的货也将被释放出来,造成更漫长的行业低谷。
可以说,涨跌同源,正是如此。
当然,就今年来看,增速放缓主要是结构性的:
一部分标准化成熟工艺的芯片产能将供过于求,这类芯片主要是存储芯片和一些中低端逻辑芯片,而制程的芯片将会长期保持供不应求。
前者的代表是中芯国际、华虹、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国产代工厂,主要原因是2020年后扩产的晶圆厂以成熟制程为主,成熟制程产能将会首入产能过剩状态。
后者的代表是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外资企业,主要原因是制程的晶圆厂建设周期较长,良率难以保证,因此产能增长有限,而智能电子产品和数据中心的芯片仍是重要需求驱动因素,5nm需求将在2022、2023年持续增加。
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产品
免责声明
客服热线: 15267989561
加盟热线: 15267989561
媒体合作: 0571-87759945
投诉热线: 0571-87759942
下载仪表站APP
Ybzhan手机版
Ybzhan公众号
Ybzhan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