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水质监测仪测量数据是否准确,可从仪器自身性能、测量过程及数据分析等方面入手:
一、仪器校准
1.定期校准:按照仪器制造商的建议,定期使用标准溶液对水质监测仪进行校准。例如,对于pH计,需使用已知pH值的标准缓冲溶液进行校准;对于COD测定仪,要使用含有特定浓度COD标准物质的溶液进行校准。校准过程需严格按照操作手册进行,确保校准溶液的配制准确、仪器的校准步骤正确。若校准结果超出允许误差范围,需对仪器进行调整或维修,直至校准合格。
2.核查校准:在两次定期校准之间,可以使用核查标准对仪器进行核查。核查标准可以是稳定的已知浓度的样品,其浓度应接近实际样品的浓度范围。通过测量核查标准,观察仪器的测量结果是否在预期范围内,以此判断仪器是否仍然保持准确。
二、 对比测试
1.使用不同方法测量:采用与水质监测仪原理不同的标准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测量,将监测仪的测量结果与标准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例如,对于氨氮的测量,除了使用氨氮在线监测仪外,还可以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等标准实验室方法进行测量。若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则说明监测仪的数据较为准确;若差异较大,则需进一步分析原因,可能是监测仪出现故障或存在干扰因素。
2.与其他仪器对比:使用多台不同品牌或型号的水质监测仪对同一样品进行测量,对比它们的测量结果。如果这些仪器的测量数据较为一致,且都在各自的误差范围内,那么可以认为这些数据是可靠的。但需注意,参与对比的仪器都应经过校准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三、质量控制样品
1.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定期分析有证标准物质,其浓度值具有准确性和溯源性。将监测仪对标准物质的测量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较,若测量结果在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范围内,则说明仪器的测量数据准确可靠。例如,使用国家认可的COD标准物质对COD监测仪进行质量控制,若测量结果与标准物质的给定值相符,表明监测仪能够准确测量COD浓度。
2.分析加标回收样品:在已知浓度的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然后用监测仪进行测量,计算加标回收率。加标回收率的计算公式为:回收率 = (测量值 - 样品本底值)÷ 加标量 × 100%。一般来说,回收率在90% - 110%之间可认为仪器测量数据较为准确。
四、统计分析
1.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测量,观察测量结果的重复性。若多次测量结果的偏差较小,说明仪器的精密度较高,测量数据相对准确。可以通过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来评估重复性,RSD = (标准偏差÷平均值)× 100%。通常,RSD值越小,说明测量数据的重复性越好,仪器的准确性也越高。
2.长期数据趋势分析:分析长期积累的测量数据,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是否合理。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测量数据呈现出稳定的趋势,且与污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情况相符,那么说明数据是可靠的。例如,随着污水处理工艺的运行,出水的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监测仪测量的数据也应呈现出相应的下降趋势。若数据出现异常波动或与工艺运行情况不符,则可能存在问题。
五、仪器性能检查
1.检查仪器参数:查看仪器的各项参数设置是否正确,如测量波长、测量时间、积分时间等。这些参数的设置会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确保仪器参数与所测量的水质参数以及样品的特性相匹配。
2.检查仪器部件:定期检查仪器的传感器、光源、光路系统、泵等关键部件是否正常工作。例如,检查传感器是否受到污染、光源是否发光正常、光路是否堵塞等。若发现部件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清洁、维修或更换,以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和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相关产品
免责声明
客服热线: 15024464426
加盟热线: 15024464426
媒体合作: 0571-87759945
投诉热线: 0571-87759942
下载仪表站APP
Ybzhan手机版
Ybzhan公众号
Ybzhan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