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型液相色谱(PLC)与分析型液相色谱(HPLC)虽同属液相色谱技术,核心分离原理一致(基于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分配系数差异),但二者的设计目标、技术参数、硬件配置及应用场景存在本质区别 —— 前者以 “获取足量高纯度目标物” 为核心,后者以 “精准分析样品组成与含量” 为核心。以下从 8 个关键维度展开详细对比:
一、核心目标:制备 vs 分析
这是两类技术最根本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后续所有设计与参数的不同:
分析型 HPLC:核心目标是定性与定量。即通过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定性,识别组分种类)、峰面积 / 峰高(定量,计算组分含量),快速、准确地分析样品的组成的复杂程度与各组分占比,不关注 “获取实际物质”。
示例:检测药品中活性成分的含量是否符合标准、分析食品中农药残留的种类与浓度。
制备型液相色谱(PLC):核心目标是分离与纯化。即从复杂混合物中分离出目标组分,并收集得到足量(毫克级至吨级)、高纯度(通常≥95%)的实物样品,不关注 “精确计算含量”。
示例:从植物提取物中纯化毫克级的活性黄酮(用于药理研究)、工业化生产千克级的高纯度抗生素原料药。
二、关键技术参数对比
两类技术的核心参数差异,均围绕 “负载量” 与 “分离效率” 的优先级权衡展开(分析型优先效率,制备型优先负载):
1. 样品负载量
分析型 HPLC
微量级:进样体积通常为1-50 μL,样品中目标组分含量为μg 级甚至 ng 级(仅需满足检测需求)。
制备型液相色谱(PLC)
大量级:进样体积为1 mL - 数 L,目标组分产量为mg 级 - 吨级(需满足后续实验或生产需求)。
2. 色谱柱规格
分析型 HPLC
- 内径(ID):小(2-4.6 mm)
- 柱长:短(10-25 cm)
- 柱体积:小(通常 < 10 mL)
制备型液相色谱(PLC)
- 内径(ID):大(半制备柱 10-20 mm,制备柱 20-50 mm,工业柱 > 50 mm)
- 柱长:较长(25-50 cm,部分工业柱可调节柱床高度)
- 柱体积:大(半制备柱 > 20 mL,工业柱可达数升至数百升)
3. 固定相粒径
分析型 HPLC
细粒径(3-5 μm):细粒径可增加固定相表面积,提高塔板数(分离效率),实现复杂组分的快速分离。
制备型液相色谱(PLC)
粗粒径(5-20 μm):粗粒径可降低柱压(适配高流速与大负载),同时提高样品承载能力;若需更高效率,可通过延长柱长弥补。
4. 流动相流速
分析型 HPLC
低流速(0.1-2 mL/min):匹配小柱体积,避免流速过快导致峰形扩散,保证检测灵敏度。
制备型液相色谱(PLC)
高流速(10-1000 mL/min):匹配大柱体积,缩短单次分离时间(提升制备效率),工业级设备需多泵并联实现高流速。
5. 分离效率(塔板数)
分析型 HPLC
高(通常 > 10,000 块 /m):追求 “快速、高效分离”,需清晰分辨相邻峰(如药物与微量杂质),塔板数越高,峰形越窄、分离度越好。
制备型液相色谱(PLC)
中等(通常 3,000-8,000 块 /m):优先保证 “高负载与高回收率”,无需很高的分离效率;若目标物与杂质难分离,可通过优化梯度或延长柱长提升分离度。
三、核心硬件组件差异
两类技术的硬件设计均服务于核心目标,关键组件(泵、进样器、检测器、收集系统)存在显著区别:
1. 输液系统(泵)
分析型 HPLC:强调 “高灵敏度与梯度精度”。多为二元 / 四元高压梯度泵,可精准控制流动相比例,适配细粒径柱的高压需求(最高压力可达 600 bar),保证微量组分的峰形对称。
制备型液相色谱(PLC):强调 “高流量稳定性与宽范围适配”。多为大流量高压泵(或多泵并联),流速稳定性误差需 < 1%(避免峰形扩散影响收集),最高压力通常 < 400 bar(适配粗粒径柱),可覆盖 10-1000 mL/min 的宽流速范围。
2. 进样系统
分析型 HPLC:核心是 “微量、精准进样”。常用手动进样阀(进样体积 5-20 μL)或自动进样器(进样体积 1-100 μL),进样重复性误差小于0.5%,确保定量分析的准确性。
制备型液相色谱(PLC):核心是 “大量、无歧视进样”。常用大体积手动进样阀(1-50 mL)或制备级自动进样器(进样体积 1 mL - 数 L),需避免样品在进样过程中 “分布不均”(导致峰形拖尾),进样重复性误差 < 2% 即可(无需分析级精度)。
3. 检测系统
分析型 HPLC:追求 “高灵敏度与多维度定性”。常用检测器包括:
紫外 - 可见检测器(UV-VIS):灵敏度达 ng 级,可检测微量杂质;
质谱检测器(MS):可通过分子离子峰精准定性(识别未知组分);
荧光检测器(FLD):灵敏度达 pg 级,适用于痕量组分检测。
制备型液相色谱(PLC):追求 “高稳定性与可靠触发”。不需要很高的灵敏度,但需避免信号漂移导致目标峰误判,常用检测器:
紫外 - 可见检测器(UV-VIS):最主流,仅需监测目标峰的 “起点 - 顶点 - 终点”,无需微量检测;
示差折光检测器(RID):适用于无紫外吸收的组分(如糖类),需严格控温(避免温度波动影响信号);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适用于无紫外吸收的热稳定组分(如脂质)。
4. 馏分收集系统(核心差异组件)
分析型 HPLC:无馏分收集系统。仅需记录检测器信号(形成色谱图),无需收集实际组分,样品最终进入废液瓶。
制备型液相色谱(PLC):馏分收集系统是核心组件。需根据检测器信号(如 UV 峰的阈值)自动 / 手动截取目标峰,排除杂质峰,收集容器从实验室级的离心管(mL 级)到工业级的储罐(m³ 级),部分系统可实现 “峰切割”(仅收集峰形中纯度最高的部分)。
四、应用场景与后续处理差异
1. 应用场景
分析型 HPLC:聚焦 “质量控制与成分分析”,常见场景:
医药领域:药品含量测定、溶出度测试;
食品领域: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农药残留、重金属检测;
环境领域:水体中污染物(如抗生素、VOCs)的定性定量。
制备型液相色谱(PLC):聚焦 “样品纯化与制备”,常见场景:
医药领域:药物活性成分(API)制备、杂质对照品制备、多肽 / 抗体纯化;
天然产物领域:从植物 / 微生物提取物中分离活性成分(如生物碱、黄酮);
生物领域: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纯化(需温和分离条件)。
2. 后续处理
分析型 HPLC:后续仅需 “数据处理”。通过色谱工作站(如 Empower、ChemStation)计算峰面积、保留时间,生成分析报告,无需处理实物样品。
制备型液相色谱(PLC):后续需 “样品后处理”。收集的馏分中含有大量流动相,需通过旋转蒸发、冻干、过滤等步骤去除溶剂,得到高纯度固体或液体样品,部分工业场景还需与灌装、包装单元联动。
免责声明
客服热线: 15024464426
加盟热线: 15024464426
媒体合作: 0571-87759945
投诉热线: 0571-87759942
下载仪表站APP
Ybzhan手机版
Ybzhan公众号
Ybzhan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