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型液相色谱(PLC)的工作流程围绕 “高效分离、精准收集、高回收率” 核心目标设计,需经历 “样品预处理→系统准备→样品进样→色谱分离→馏分收集→后处理→系统清洗与维护”7 个关键环节。每个环节的操作细节直接决定最终产品的纯度、回收率及制备效率,实验室级与工业级 PLC 流程原理一致,但在设备规模、自动化程度上存在差异,以下结合共性逻辑与关键细节展开详细拆解。
一、环节 1:样品预处理 —— 为高效分离奠定基础
样品预处理是 PLC 流程的 “前置关键步骤”,核心目标是去除干扰杂质、调节样品状态,避免污染色谱柱、降低分离效率或影响目标物纯度。若预处理不充分,后续分离可能出现峰形异常、柱压升高、目标物纯度不达标等问题。
1.1 核心预处理操作(按流程顺序)
1.1.1 样品溶解与溶剂匹配
① 目的:将固体样品(如药物中间体、天然产物提取物)或半固体样品(如油脂、膏状物)溶解,确保样品与流动相兼容,避免进样后因溶剂极性差异导致峰形拖尾或溶质析出。
② 关键操作要点:
溶剂选择原则:优先使用 “初始流动相”(如反相 PLC 初始流动相为 “水 - 乙腈 = 90:10”,则用该比例溶剂溶解样品);若初始流动相溶解度不足,可选择 “极性更弱的溶剂”(如反相中用纯水平衡,样品可用 50% 乙腈水溶液溶解,避免溶剂强度过高导致溶质提前洗脱)。
溶解度验证:通过超声(20-30 分钟)或温和搅拌辅助溶解,溶解后需目视确认无沉淀、无悬浮颗粒(若有不溶物,需后续过滤或离心去除)。
热敏性样品特殊处理:如蛋白质、多肽等热敏性样品,溶解时需控制温度(通常 < 30℃),避免加热导致变性。
1.1.2 过滤 / 离心除杂
① 目的:去除样品中的悬浮颗粒、不溶性杂质(如植物提取物中的纤维素、生物样品中的细胞碎片),避免堵塞色谱柱筛板(导致柱压骤升、固定相床层紊乱)或污染固定相。
② 关键操作要点:
滤膜选择:根据固定相粒径和溶剂类型选择滤膜 —— 制备柱固定相粒径为 5-20 μm 时,需用0.22 μm 或 0.45 μm滤膜;有机相样品(如正相 PLC)用尼龙膜或 PTFE 膜,水相样品用混合纤维素酯膜(避免水系滤膜在有机相中溶解)。
操作方式:
实验室级:用注射器手动过滤(单次处理 1-50 mL 样品),过滤前需用样品溶剂润洗滤膜(避免滤膜吸附目标物);
工业级:采用在线过滤系统(与自动进样器联动),滤膜可定期更换,处理量可达数升 / 小时。
离心辅助:若样品含大量不溶物(如发酵液),需先高速离心(8000-12000 rpm,10-20 分钟),取上清液后再过滤,减少滤膜堵塞频率。
1.1.3 浓度调节与负载量匹配
① 目的:根据色谱柱 “最大负载量” 调整样品浓度,避免 “柱过载”(进样量过高导致峰形展宽、拖尾,甚至与杂质峰重叠)或 “欠载”(进样量过低导致制备效率低,溶剂浪费)。
② 关键操作要点:
负载量计算方法:通过 “线性放大法” 从分析型 HPLC 条件推导 ——
制备柱最大进样量 = 分析柱最佳进样量 × (制备柱内径 / 分析柱内径)²
(示例:分析柱内径 4.6 mm,最佳进样量 10 μg;制备柱内径 20 mm,最大进样量≈10 μg × (20/4.6)²≈186 μg)。
浓度调节:若样品浓度过高,用初始流动相稀释至 “进样体积 × 浓度≈最大负载量的 70%-80%”(留有余量,确保分离度);若浓度过低,通过旋转蒸发浓缩(非热敏性样品)或冻干浓缩(热敏性样品)。
1.1.4 复杂样品预纯化(可选,针对高干扰样品)
① 适用场景:样品中含大量强保留杂质(如天然产物中的色素、油脂,生物样品中的杂蛋白),直接进样会污染色谱柱或增加分离难度(如杂质与固定相不可逆吸附,导致柱效下降)。
② 常用预纯化方法:
固相萃取(SPE):用小规格 SPE 柱(如 C18 柱、离子交换柱)吸附目标物,先用弱洗脱溶剂去除杂质,再用强洗脱溶剂洗脱目标物,得到初步纯化的样品;
液液萃取:用与水不互溶的有机溶剂(如乙酸乙酯、正己烷)萃取目标物,去除水溶性或脂溶性杂质(如从植物水提液中用乙酸乙酯萃取黄酮类成分);
蛋白沉淀:生物样品(如血清、发酵液)用硫酸铵等沉淀杂蛋白,离心后取上清液,避免杂蛋白堵塞色谱柱。
二、环节 2:PLC 系统准备 —— 确保设备稳定就绪
系统准备的核心是让泵、色谱柱、检测器、收集器处于 “洁净、平衡、校准” 状态,避免因流动相污染、柱平衡不足或信号漂移影响分离效果。实验室级与工业级系统准备流程类似,但工业级需额外关注溶剂储存与回收模块。
2.1 流动相配制与脱气
① 目的:提供高纯度、无气泡的流动相,确保泵流速稳定、检测器基线平稳,避免气泡导致的 “鬼峰” 或柱压波动。
② 关键操作要点:
流动相纯度要求:
溶剂:使用 HPLC 级或制备级溶剂(如甲醇、乙腈,纯度≥99.9%),水需为超纯水(电阻率≥18.2 MΩ・cm),避免溶剂中的杂质影响目标峰检测(如紫外吸收杂质导致基线漂移);
缓冲盐:若流动相含缓冲盐(如磷酸二氢钾、三乙胺),需用超纯水全部溶解,并用 0.22 μm 滤膜过滤(避免盐颗粒堵塞泵单向阀或色谱柱),pH 值需精确调节(如反相 PLC 中 pH=2-7,避免硅胶固定相溶解)。
脱气操作:
实验室级:超声脱气(20-30 分钟,水温 < 40℃)或在线脱气机(插入流动相瓶,实时去除气泡);
工业级:真空脱气系统(处理量可达数百升 / 小时),通过负压去除溶解氧和气泡,避免大规模制备中气泡累积。
2.2 色谱柱安装与平衡
① 目的:确保色谱柱连接正确、固定相床层稳定,且固定相与流动相达到 “分配平衡”,避免初始洗脱时峰形异常(如前沿峰、拖尾峰)。
② 关键操作要点:
色谱柱安装:
方向正确:色谱柱标签标注 “流向”(IN→OUT),需与流动相流向一致(反接会导致固定相床层松动,柱效下降);
密封紧密:使用适配的 PEEK 接头或不锈钢接头,拧紧力度适中(避免漏液或损坏柱接口),实验室级柱压通常 < 400 bar,工业级 < 300 bar。
柱平衡流程:
等度洗脱:用初始流动相以 “50%-80% 工作流速” 冲洗色谱柱,冲洗体积为 10-20 个柱体积(如制备柱体积 50 mL,需冲洗 500-1000 mL),直至检测器基线平稳(UV 检测器基线漂移 < 0.1 mAU/h);
梯度洗脱:先以初始流动相平衡 10 个柱体积,再运行 1-2 次 “空白梯度”(无样品进样),确认梯度切换时基线无剧烈波动(如无突升突降的 “梯度峰”)。
2.3 检测器与馏分收集器校准
① 目的:确保检测器信号准确、收集器动作与目标峰同步,避免因信号漂移导致目标峰误判或漏收。
② 关键操作要点:
检测器校准:
紫外检测器(UV):用标准品(如对硝基苯胺,最大吸收波长 254 nm)验证波长准确性,并用不同浓度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确保信号响应线性范围覆盖目标峰强度;
示差折光检测器(RID):严格控温(±0.01℃),以流动相为空白校准基线,避免温度波动导致信号漂移(RID 对温度极敏感,0.1℃温差可导致 0.5 mAU 基线变化);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校准雾化气压力和漂移管温度,确保目标物响应稳定(无信号波动)。
馏分收集器校准:
时间校准:设定 “时间驱动模式”(如每 1 分钟收集 1 管),运行 10 分钟,验证收集时间误差 < 1 秒;
信号校准:注入少量目标物标准品(已知保留时间),观察收集器是否在标准品峰的 “起点 - 终点” 区间触发收集 —— 若标准品保留时间为 15 分钟,需确保收集器在 14.8-15.2 分钟启动并停止,偏差超过 0.1 分钟需调整信号阈值(如 UV 启动阈值从 0.3 mAU 改为 0.5 mAU)。
三、环节 3:样品进样 —— 精准引入样品至色谱柱
进样是 “将预处理后样品送入色谱柱” 的关键步骤,核心要求是 **“无歧视、无损失、重复性好”**,避免样品在进样过程中因扩散、残留或气泡导致分离效果下降。
3.1 进样方式分类(按自动化程度)
3.1.1 手动进样(实验室小批量制备,进样体积 1-50 mL)
① 设备:大体积手动进样阀(配备 1-50 mL 定量环)、玻璃注射器(体积略大于进样体积)。
② 操作步骤:
润洗进样系统:用样品溶液润洗注射器(3 次,每次润洗体积为注射器的 1/3)和定量环(通过进样阀 “LOAD” 模式注入样品,再排出,重复 2 次),避免残留溶剂稀释样品;
上样:将进样阀切换至 “LOAD” 模式,缓慢注入样品(速度 < 1 mL/s,避免产生气泡),注入体积需为定量环体积的 1.5-2 倍;
进样触发:排尽注射器内气泡,快速将进样阀切换至 “INJECT” 模式,同时在色谱工作站中启动数据采集(记录色谱图);
进样后清洗:进样完成后,用初始流动相冲洗进样阀(通过 “LOAD” 模式注入流动相,重复 3 次),避免样品残留污染下一次进样。
3.1.2 自动进样(实验室大批量 / 工业级制备,进样体积 1 mL - 数 L)
① 设备:制备级自动进样器(兼容样品瓶、样品桶,支持连续进样),工业级还配备样品稀释、过滤一体化模块。
② 操作步骤:
样品装载:将预处理后的样品装入专用容器(实验室用棕色样品瓶避光,工业用不锈钢样品桶防腐蚀),放入进样器样品架,输入样品编号与体积;
参数设置:在工作站中设定进样参数 —— 进样体积、润洗次数(通常 3 次)、稀释比例(若样品浓度过高,自动用流动相稀释)、进样间隔(如前一批分离结束后 5 分钟自动进样);
自动执行:启动进样程序,进样器自动完成 “吸样 - 排泡 - 注入 - 清洗” 全流程,无需人工干预;
异常监控:工业级系统配备压力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若检测到进样压力异常(如堵塞)或样品不足,会自动报警并暂停运行。
3.2 进样量控制核心原则
单次进样量≤色谱柱最大负载量(避免过载),通常取最大负载量的 70%-80%(如最大负载量 100 mg,实际进样 70-80 mg);
若样品中目标物含量低(如天然产物提取物中目标物含量 < 5%),可适当提高进样体积(但需确保总杂质负载量不超过柱容量,避免杂质污染固定相)。
四、环节 4:色谱分离 —— 目标物与杂质的核心分离过程
色谱分离是 PLC 的 “核心环节”,基于 “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通过流动相带动样品流经固定相,使不同组分按保留时间差异先后洗脱,实现分离。此环节需实时监控色谱峰形与分离度,确保目标物与杂质全部分开。
4.1 洗脱方式执行(按样品复杂度选择)
4.1.1 等度洗脱(简单混合物分离,如二元混合物)
① 原理:流动相组成(如乙腈 - 水 = 30:70)始终不变,适用于目标物与杂质极性差异大、保留时间差异明显的样品。
② 操作要点:
监控重点:观察目标峰与相邻杂质峰的分离度(R),需满足 R≥1.5(全部分离),若 R<1.0,需调整流动相比例(如降低有机相比例,延长保留时间,提高分离度);
示例:纯化某药物中间体(目标物 R=8 分钟,杂质 R=5 分钟),用乙腈 - 水 = 25:70 等度洗脱,分离度 R=2.0,满足要求。
4.1.2 梯度洗脱(复杂混合物分离,如天然产物、多组分药物)
① 原理:流动相组成随时间线性或阶梯式变化(如乙腈比例从 10% 线性提升至 90%,持续 30 分钟),通过逐渐增强流动相洗脱能力,使强保留杂质(如极性弱的组分)快速洗脱,避免峰形展宽或分离时间过长。
② 操作要点:
梯度参数优化:
初始比例:确保弱保留组分(早流出)有足够保留时间,避免与溶剂峰重叠(如反相 PLC 中,初始有机相比例通常 < 15%);
梯度斜率:斜率越缓(如有机相比例每分钟提升 1%-2%),分离度越好,但分离时间越长;斜率过快(如每分钟提升 5%),易导致峰形重叠;
监控重点:观察梯度切换时的基线稳定性(无突峰)和目标峰的对称性(拖尾因子 T=0.9-1.2),若峰形拖尾,需调整流动相 pH 值。
4.2 实时监控与异常处理
① 实验室级:操作人员需实时观察色谱工作站谱图,若出现以下异常,需暂停进样并排查:
柱压骤升:可能是滤膜堵塞或色谱柱筛板堵塞,需更换滤膜或反冲色谱柱(低流速冲洗);
峰形异常(分裂、拖尾):可能是样品过载或流动相污染,需降低进样量或更换新配制的流动相;
基线漂移严重:可能是流动相未脱气或检测器温度波动,需重新脱气或校准检测器温度。
② 工业级:系统配备自动监控模块,若检测到柱压超过设定上限(如 400 bar)、目标峰纯度下降(通过在线 UV 光谱对比),会自动暂停运行并发送报警信号,需技术人员排查原因。
五、环节 5:馏分收集 —— 精准捕获目标物
馏分收集是 “从洗脱液中分离并收集目标物” 的核心步骤,直接决定目标物的回收率与纯度,需根据检测器信号精准截取目标峰,排除杂质峰(包括前杂质峰和后杂质峰)。
5.1 收集模式选择(按样品已知程度)
5.1.1 峰驱动收集(推荐,适用于已知保留时间的样品)
① 原理:根据检测器信号(如 UV 峰高、峰面积)自动判断目标峰的 “起点、顶点、终点”,仅在目标峰流出时收集,杂质峰流出时不收集,纯度更高。
② 关键参数设置:
启动阈值:设定信号超过某一值时开始收集(如目标峰基线噪音为 0.1 mAU,启动阈值设为 0.5 mAU,避免收集噪音);
停止阈值:设定信号低于某一值时停止收集(如 0.1 mAU,确保收集完整目标峰);
峰切割(可选):若目标峰前有小杂质
免责声明
客服热线: 15024464426
加盟热线: 15024464426
媒体合作: 0571-87759945
投诉热线: 0571-87759942
下载仪表站APP
Ybzhan手机版
Ybzhan公众号
Ybzhan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