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柱的柱效(即分离效率,常用理论塔板数 N 表示)是衡量色谱柱分离能力的核心指标,其高低受色谱柱本身属性、操作条件、样品性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色谱柱本身的固有属性(核心决定因素)
1. 固定相特性
① 颗粒大小:固定相颗粒越细(如 HPLC 柱从 5μm 降至 3μm、1.7μm),比表面积越大,样品与固定相接触越充分,柱效越高(理论塔板数与颗粒直径平方成反比)。但颗粒过细会增加柱压,需仪器支持更高耐压。
② 颗粒形状与均匀性:球形颗粒比不规则颗粒的柱效更高(流动相分布更均匀,峰展宽小);颗粒尺寸分布越窄,柱效越稳定。
③ 孔径与比表面积:孔径需与样品分子大小匹配(如分析大分子需大孔径固定相),否则会因扩散受限降低柱效;比表面积越大(单位质量固定相的表面积),保留能力越强,柱效潜力越高。
2. 柱长与内径
① 柱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柱长越长,理论塔板数越高(N 与柱长成正比),分离效果更好(如 250mm 柱比 150mm 柱效高)。但柱长增加会延长分析时间,且柱压升高。
② 内径:内径越小(如 HPLC 柱从 4.6mm 降至 2.1mm),流动相横向扩散距离短,峰展宽小,柱效更高。但内径过细会限制样品进样量,对仪器精度要求更高。
3. 柱床结构
① 固定相填充的均匀性直接影响柱效:填充不均匀会导致流动相流速分布差异,引起峰展宽;柱床塌陷(如压力骤变导致)会显著降低柱效,甚至出现峰分裂。
二、操作条件的影响(可通过实验优化)
1. 流动相流速
① 存在 “最佳流速”:根据范第姆特方程(Van Deemter equation),流速过低时,样品分子在固定相内扩散严重(纵向扩散项大),柱效低;流速过高时,流动相传质阻力增大(样品来不及与固定相充分作用),柱效也会下降。
② 不同色谱类型的最佳流速不同:HPLC 常用流速 0.8-1.5mL/min,GC 毛细管柱常用载气流速 1-3mL/min(氮气)。
2. 流动相性质
① 粘度:粘度高的流动相(如纯水比甲醇粘度高)会增加传质阻力,降低柱效,且柱压升高。实际分析中可通过混合溶剂(如甲醇 - 水)调节粘度。
② 极性与组成:反相 HPLC 中,流动相有机溶剂比例(如乙腈含量)会影响样品保留时间,间接影响峰宽(保留过强可能导致峰展宽);梯度洗脱时,流速变化需平稳,否则易引起基线波动和柱效下降。
3. 柱温
① 温度升高可降低流动相粘度、加快样品在固定相中的扩散速率,减少传质阻力,提高柱效(尤其对 GC 和离子色谱影响显著)。但温度过高可能导致固定相流失(如 GC 固定相热稳定性不足)或样品保留时间过短(分离度下降)。
② 需根据固定相耐温范围和样品稳定性设定柱温(如 HPLC 柱温通常 30-40℃,GC 柱温可高达 300℃以上)。
三、样品与进样条件的影响
1. 样品性质
① 样品在流动相中的溶解度:溶解度低会导致样品在柱头沉淀,污染色谱柱,降低柱效。
② 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若样品与固定相存在强吸附(如碱性化合物在未封端的硅胶柱上),会导致峰拖尾,柱效下降(表现为理论塔板数降低)。
2. 进样量与进样方式
① 进样量过大:超过色谱柱的负载能力(固定相能保留的样品量),会导致峰展宽、拖尾,柱效显著下降(尤其对制备型色谱柱影响更大)。
② 进样体积与速度:进样体积过大(如超过柱体积的 1%)或进样速度过快,会引入 “死体积”,导致峰展宽;手动进样时,进样阀切换速度不一致也会影响柱效稳定性。
3. 样品预处理
① 样品未过滤(含颗粒物)会堵塞色谱柱筛板,导致柱压升高、流动相分布不均,柱效下降;
② 样品中含强保留杂质(如色素、蛋白质)会污染固定相,使其活性位点被占据,保留能力下降,柱效逐渐降低。
四、仪器系统的影响
1. 死体积
① 色谱系统中除色谱柱外的管路、接头、进样器、检测器流通池等部件的 “死体积”(流动相不与固定相作用的空间)过大会导致峰展宽,降低柱效。因此,仪器需采用细内径管路、低死体积接头(如 UPLC 系统),减少额外峰展宽。
2. 输液泵稳定性
① 输液泵流速波动会导致流动相洗脱能力不稳定,引起保留时间漂移和峰形畸变,间接影响柱效测定的准确性。
免责声明
客服热线: 15024464426
加盟热线: 15024464426
媒体合作: 0571-87759945
投诉热线: 0571-87759942
下载仪表站APP
Ybzhan手机版
Ybzhan公众号
Ybzhan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