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HJ-FTIR型气态污染物连续监测系统
一、产品概述:
本系统是集光、机、电及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其核心的气态污染物分析仪采用国家环保部及美国环境保护组织(USEPA)推荐的傅立叶变换红外技术。
本系统适用于工业生产过程无组织排放监测和园区/企业边界环境污染敏感性监测,监测参数包括VOCs、SO2、NO(NOx)、CO、CO2、HCL、HF、CH4、N2O、SF6O2等四百多种气体成分,应用范围涵盖园区、石油、化工、冶炼、喷涂、垃圾焚烧、固废处理、造纸等应用场所。相比较传统的点位式监测系统,AGHJ-FTIR型气体污染物连续监测系统具有监测面广、检测精度高、运行费用低、监测因子种类多、安装和维护简便、无需人员监守等优点。
AGHJ-FTIR型系统主要由气态污染物光谱分析仪、红外光源发射望远镜、自动制冷系统及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等4个子系统组成。
气态污染物光谱分析仪基于光相干性原理,进行干涉调制与傅里叶变换而获取光谱,再通过算法(最小二乘方法)计算气态污染物浓度。
红外光源发射望远镜是为系统提供红外辐射信号,并穿过外界开放式环境中的待测污染气体后,由接收望远镜接收。
自动制冷系统是通过液位传感器,将信号传送到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发送命令来将液氮推出容器,经过转移管路最后进入系统容器中,确保系统运行时保持信噪比,从而保证系统正常、稳定、准确工作。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具有现场数据实时传送、远程故障诊断、报表统计和图形数据分析等功能,实现了工作现场的无人值守。
整套系统结构简单,动态范围广,实时性强,组网灵活,运行成本低,同时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组合方便,并且能够满足DCS信号和环保部门的数据系统通讯的要求。
二:系统方案
自Herget等人创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方法以来,现今FTIR光谱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气体分析手段。在大气分析中,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主动测量技术和被动测量技术。其中,主动测量一般采用长光程开放光路测量方式,由于FTIR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和较宽的波段覆盖范围等优点,所以它和长光程(50~1000米)技术相结合可用于对测量区域内大气中污染气体实现高时间分辨率、高灵敏度、动态、非接触、实时和在线测量。20世纪70年代,Hanst次利用开放光路FTIR光谱技术对大气中的气体浓度进行了定量研究。
系统工作时,首先红外光源发射的红外光束经过发射望远镜准直,并穿过外界开放式环境中的待测污染气体后,由接收望远镜接收,并聚焦汇聚于干涉仪腔内,通过动镜移动和探测器接收检测干涉信息,最后将采集到的干涉图发送至控制和分析计算机。计算机通过FFT将干涉图转换为光谱,由此得到整个测量区域的吸收光谱,吸收光谱包含了待测气体的浓度信息。
Ø 温室气体:CO2、CH4、N2O、SF6等;
Ø 环境污染气体:SO2、CO、NO、O3、NH3、CS2等;
Ø 腐蚀性气体:HCL、HF、BHR等;
Ø 挥发性有机物(VOCs ):乙烯、乙烷、丙烷、丙烯、丙酮、乙酸乙酯等;
Ø 其他:数据库覆盖了400多种气体成分及VOC组分的红外光谱定量数据。
系统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及双站式开放光路配置,通过对大气痕量气体成分红外辐射“指纹” 特征吸收光谱测量与分析实现多组分气体的定量在线自动监测。
三、用途:
Ø 工业、化工园区及周界空气质量监测;
Ø 工业、化工厂区无组织排放实时预警性监测;
Ø 工业生产车间有毒有害气体预警性监测;
Ø 城市交通、高速公路周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Ø 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恶臭气体排放监测。
测量范围 ppb~百分比量级
测量精度 ≤±5.0%F.S
测量下限 ppb~ppm量级
测量光程 50~1000m
测量方式 连续自动运行,测量结果自动显示、存储
时间分辨率 1~10min可选
波段范围 800~5000 cm-1
红外光源 24w碳硅棒
望远镜 卡塞格林型
探测器制冷方式 液氮制冷
安装方式 双站对射式
1.可对多种污染气体排放进行非接触式、实时、自动连续测量,对局部污染面源以及高密度污染气团进行快速响应。
2.软件操作简单、数据自动保存
3.无需频繁校准
4.内置流通标定池
5.开放式光程对多组分实时监测,有效监测园区区域范围内污染因子平均浓度
6.测量周期短
7.能够实现园区/厂区边界全覆盖监测
8.产品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书,环保认证,适用性检测合格报告
9.可靠性高
10.维护方便、维护成本低
11.测量精度高
六、测量组份
三氢化砷 | 全氟戊烷 | 氨基乙烷 | 羰基镍 | 偏二氟乙烯 | 甲基丁基甲酮 |
五 | 五碳基铁 | 三氟溴氯乙烷 |
| 1 1 1 2- 四氟乙烷 | 甲基异丁基酮 |
三氯化硼 | 醋酸正丙酯 | 三伏二氯乙烷 | 三氯化硼 | 乙酰氟 | 环己烷 2-甲基 -1-戊烯 |
| 二乙基甲酮 | 三氯乙烯 |
| 乙炔 | 1- 己烯 |
溴化氢 | 丙酸乙酯 | 四氟氯乙烷 | 溴化纳 | 溴化乙烯 | 顺式 -4-甲基 -2-戊烯 |
二聚环戊二烯 | 醋酸异丙酯 | 三氟酸单体和二聚体 | 二聚环戊二烯 | 氯化乙烯 | 新己烷 |
叔丁基苯 | 2- 戊酮 | 三主要单体 | 叔丁基苯 | 1 1 1 三氯乙烷 | 乙二醇单丁醚 |
β- 蒎烯 | 1- 戊烯 | 五氟乙烷 | β- 蒎烯 | 1 1 2 三氯乙烷 | 二异丙基醚 |
蒎烯 | 2- 戊烯 | 氰 | 三氢化砷 | 乙酰氯 | 2- 甲基戊烷 |
萘 | 异戊醇 | 六氟丙烯 | 五 |
| 3- 甲基戊烷 |
丙烯酸辛酯 | 1- 戊醇 |
| 二氧化氮 |
| 正己烷 |
磷酸三丁酯 | 2- 戊醇 | 八氟丙烷 | 一氧化氮 | 三氟乙烷 | 二异丙胺 |
1 2 四氟 | 甲基叔丁基醚 | 安氟醚 | 二氧化碳 | 甲基氰 | 三乙胺 |
三伏三氯乙烷 | 异戊二烯 | 地氟醚 | 二氧化硫 | 甲基异氰酸酯 | 六甲基磷酰胺 |
四氯乙烯 | 丙烯酸乙酯 | 1 1 1 三氟丙酮 | 二氯甲硅烷 | 过氧乙酰硝酸盐 | 1 2 4- 三氯苯 |
三氯乙酰氯 | 甲基丙烯酸甲酯 | 丙烯腈 | 水汽 | 甲基异硫氰酸酯 | 2 4 5- 三氯 |
六氯乙烷 | 环己烯 | 丙二烯 | 过氧化氢 | 乙烯 | 2 4 6- 三氯 |
三氟氯乙烯 | 环已酮 | 1 3 二氯丙烯 | 硫化氢 | 1 2 | 间二氯苯 |
氯五氟乙烷 | 环己烷 |
| 二氧化氮 (和 ) | 二氯醚 | 邻二氯苯 |
八甲基环四硅氧烷 | 丙二醇甲醚醋酸酯 | b- 丙内酯 | 异氰酸 | 1 1 二氯乙烷 | 对二氯苯 |
六氟乙烷 | 六氢 | 丙烯酸单体 | 异氰酸 | 1 2 二氯乙烷 | 溴苯 |
顺反二溴乙烯 | 丁酸乙酯 | 丙烯酸单体二聚物 | 亚硫酰氯 | 1 2 二氟乙烷 | 氯苯 |
顺 1 2二氯乙烯 | 己酸 | 主要丙烯酸单体 | 一氯化硫 | 环氧乙烷 | 氟苯 |
反式 1 2-二氯乙烯 | 双丙酮醇 | 丙炔 | 磷酰氯 | 甲酸甲酯 | 硝基苯 |
1 1 1 2 四氯乙烷 | 丁酸乙酯 | 烯丙基溴 |
| 醋酸单体 | 亚硝基苯 |
1 1 2 2- 四氯乙烷 | 醋酸乙氧乙酯 |
|
| 醋酸单体和二聚体 | 苯 |
二甲基硫酸盐 | 4- 氯甲苯 | n 丁醇 | 1 丁烯 | 甲醛 | 异辛烷 |
二甲亚砜 | 二环庚二烯 | 异丁醇 | 顺式 2丁烯 | 甲酸 | 丙烯酸辛酯 |
硫代乙二醇 | 苯甲醇 | 异丁烷 | 反式 2丁烯 | 溴代甲烷 | 正辛烷 |
乙硫醇 | 间甲酚 | 二乙基胺 | 2 氯乙基乙基醚 | 氯代甲烷 | 2 2- 二甲基 |
| 邻甲酚 | 顺丁烯二酐 | N N 二甲基乙酰胺 | 甲基三氯硅烷 | 磷酸单丁醚 |
碳酰氟 | 对甲酚 |
| 亚硝酸丁酯 | 甲磺酰氯化物 | 八甲基三矽氧烷 |
三氟 | 甲苯 | 呋喃 | 苯乙酮 | 甲基氟 | 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 |
四氟甲烷 | 邻甲苯胺 | 双烯酮 | 氧化苯乙烯 | 碘代甲烷 | 氯苯甲基酮 |
五氟甲基三氟化硫 | 苯乙烷 | 噻吩 | 均三 | 亚硝酸甲酯 | 苯乙烯 |
二溴甲烷 | 间二甲苯 | 2 氯 1 3丁二烯 | 1- 乙基 -2- | 三氟甲烷 |
|
溴氯甲烷 | 邻二甲苯 | 甲基丙烯醯氯 | 1- 乙基 -3- |
| 二氯氟甲烷 |
二氯甲烷 | 对二甲苯 |
| 正丙基苯 | 乙二醇 | 2- 氯甲苯 |
二氟甲烷 | 乙酸已酯 |
| 1 2 4 三 | 三氯丙烷 | 四氯化硅蒸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