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分光光度计,又称经典红外吸收光谱仪,其构造基本上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类似。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赫谢尔(F.W.Herschel)用温度计测量太阳光可见光区内、外温度时,发现红外光以外“黑暗”部分的温度比可见光部分的高,从而意识到在红色光之外还存在有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光”,因此把它称之为红外光,而对应的这段光区便称之为红外光区。
红外分光光度计
1.应用面广,提供信息多且具有特征性。依据分子红外光谱的吸收峰位置,吸收峰的数目及其强度,可以鉴定位置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或确定其化合物基团;依据吸收峰的强度与分子或某化学基团的含量有关,可进行定量分析和纯度鉴定。
2.不受样品相态的限制,亦不受熔点、沸点和蒸汽压的限制。无论是固态、液态以及气态样品都能直接测定,甚至对一些表面涂层和不溶、不熔融的弹性体(如橡胶),也可直接获得其红外光谱。
3.样品用量少且可回收,不破坏试样,分析速度快,操作方便。
4.已经积累了大量标准红外光谱图(如Sadtler标准红外光谱集等)可供查阅。
5.红外吸收光谱法也有其局限性,即有些物质不能产生红外吸收峰,还有些物质(如旋光异构体,不同分子量的同一种高聚物)不能用红外吸收光谱法鉴别。此外,红外吸收光谱图上的吸收峰有一些是不能做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因此可能干扰分析测定,而且,红外吸收光谱法定量分析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均低于可见、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