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聚焦|会员风采|高端访谈|印象宣传

关于高炉煤气锅炉电除尘器装设CO浓度监测仪的探讨

本文来源:武汉天禹智控科技有限公司 >>进入该公司展台,转载请注明出处
企业新闻2024年03月06日 15:53人气:137

      高炉煤气作为工业锅炉及热电厂锅炉燃料,已在冶金企业广泛采用,关于高炉煤气的燃煤锅炉电除尘器人口需否装设CO浓度监测仪,因其涉及电厂安全运行,已引起劳动部门高度重视,但由于现行法规尚无明确规定,热电厂设计中,钢铁设计院和用户常为此讨论不休。

2 高炉煤气及其应用
       高炉煤气除部分供冶金工厂自用外,以前大部分均向空排放,既浪费能源,又污染大气环境。
       高炉煤气是一种低发热量的气体燃料,其着火点较高,约为600~660℃左右,属较难着火的气体燃料。它含有大量氮和二氧化碳,可燃成分主要是一氧化碳。某钢厂、冶金厂高炉煤气成分见表1。


成分某钢厂某冶金厂
CO2/%20.2719.5
N2/%
55.7955.1
CO/%
22.322.7
H2/%
1.071.8
CH4/%
0.570.9


       高炉煤气燃烧时如不注意安全,导致燃烧恶化和熄火,以致烟气中CO浓度达到爆炸极**,极易发生爆炸事故,危害人员生命,造成国家财产损失。
       高炉煤气作为钢铁企业中工业锅炉和电站锅炉燃料,已在冶金企业广泛采用,目前有全烧高炉煤气的锅炉及掺烧部分高炉煤气的燃煤锅炉在生产运行。掺烧高炉煤气的燃煤锅炉与燃烧单一燃料的燃煤或燃气锅炉相比,因为有两种燃料及气体燃料的特殊性质,在设备设计、制造、安装、运行、控制及维护诸方面均有更严格要求,电力部拟定的新规程《火电厂多燃烧器锅炉燃烧室防爆规程)}(简称《防爆规程}))对同时燃用多种燃料的锅炉在上述方面作了系统规定,除锅炉本体外,《防爆规程》还对燃料和空气的供应、燃料点火系统、炉膛及其监控系统、安全保护、运行操作等均作了详尽的说明和要求。
       CO浓度监测仪的功能在于它能跟踪、监视锅炉运行过程中CO排放浓度的变化,做到提前报警,适时跳闸,避免电除尘器因CO浓度达到极限浓度而爆炸。
(着火浓度极限)。
       当可燃气体过少,燃烧析出的热量亦少,不能把可燃混合物加热到着火温度因而不能着火,通常把这一极限称之为爆炸下限(  着火零度下限)

       当可燃气体在可燃混合物中的含量过大,增加到一定限度时氧气含量相对减少到只能使少量燃气反应析热。此热量也不能使混合燃料加热到着火温度,因而不能着火,通常把这一限称作为爆炸上限(着火浓度上限)。
4.2 影响气体燃烧爆炸极限的因素
(1)影响气体燃料爆炸极限的因素有许多,根据有关资料介绍,一般有以下几条:
        容积尺寸的影响:随着燃气和空气混合物温度升高,爆炸极限范围将扩大,对CO则相反,爆炸极限范围反而变窄;
        惰性气体影响:当惰性气体含量增加时,爆炸极限的上下限均有所提高;
        水分提高:水对碳氢化合物的爆炸起抑制作用,但对CO则反起促进作用;
        氧气影响:一般在氧气中的燃气爆炸极限范围将扩大。

(2)高炉煤气与煤粉混合在锅炉燃烧过程中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燃烧状况及运行条件不断变化,烟气中既有煤气不**燃烧产生的 CO,又有煤粉不**燃烧产生的 CO,烟气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涡流、死角也会造成 CO浓度局部积聚。因此,要准确地确定烟气中 CO 浓度(爆炸)极限及烟道中整体及局部的 CO 浓度是非常困难的。由于电除尘器属除尘器生产厂提供的设备,为预防 CO 浓度接近爆炸浓度极限,一般由制造厂向用户、设计院及 CO浓度监测仪制造厂提供相关的报警及联锁保护值,作为 CO浓度监测仪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的依据。
        目前普遍认可的 CO 的浓度极限数据为∶报警∶1%~1.5% 联锁保护∶约 2%。

4.3 气体燃料的爆炸条件

       任何气体燃料如发生爆炸,则必须具备下列三要素,即密闭的空间(或容器);燃气在可燃混合物中含量处在爆炸浓度极限范围之内;有点火源存在。
4.4 电除尘器爆炸的可能性

       对照上述爆炸浓度极限三要素,不难发现,锅炉电除尘器属密闭容器,运行时有高压电火化产生,当烟气中 CO 浓度一旦达到爆炸极**,即达到了气体燃料爆炸的三要素,必然会引发爆炸事故。
4.5 电除尘器入口 CO 浓度分析
       运行中的锅炉电除尘器是否会发生爆炸事故,取决于烟气中 CO 浓度是否会达到其爆炸极限浓度,也是判断其入口是否必须装设 CO 浓度监测仪的关键。

煤气浓度监控系统实施意义
     天禹智控的煤气在线监测系统,可多次检测煤气管道泄漏、管道异常排空放散等情况,避免多起煤气事故,保证煤气管线区域内人员安全,降低煤气事故带来的非正常停产时间,可有效杜绝煤气系统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安全使用性,降低生产成本,为进一步探索煤气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案例示范。



关注本网官方微信 随时阅专业资讯
加入本网采购群 了解更多采购信息
@仪表网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ybzhan@QQ.com
  •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表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仪表网,//www.ybzhan.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