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布求购 登录 注册
行业资讯行业财报市场标准研发新品会议盘点政策本站速递
摘要明明PLC也能做高精度控制,为何要用专门的温控器而不是通用PLC?

  【仪表网 行业科普】明明PLC也能做高精度控制,为什么不选呢?这中间涉及到了硬件架构、算法设计,以及整个系统易用性等方面的考量。
 
  在工业温度控制领域,当精度要求提升至±0.1℃甚至更高时,比如在半导体制造、精密材料加工等行业里,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专门的温控器,而非传统的PLC。
 
  精度高只是第一道槛
 
  谈及PLC和专门温控器做温控的共同点,不管是温控器还是PLC,PID控制都是应用比较广泛的原理之一。
 
  在对温度控制精度要求低的场景里,传统的单一PID确实够用。但当面对更复杂的情况,比如半导体制造的芯片蚀刻、薄膜沉积等场景里,就会显得捉襟见肘,因为:
 
  ■一方面,半导体制造工艺需要很高的采样率、量测精度和显示精度等,通常显示精度要求至少达到0.01℃,控温精度更是要小于0.1℃,部分场景甚至需达到0.05℃;
 
  ■另一方面,半导体制造设备自身的特性会阻碍温控的精准性,比如加热炉通过热辐射完成升温,会有明显的滞后性,很容易引发温度超调或调节不及时,进而影响产品质量。
 
  对精度高的要求,已经让多数PLC产品望尘莫及,即便在硬件升级后,大部分PLC也很难稳定达到如此高的精度标准
 
  当然,除了提升精度的难点,要减少测温、读数误差,解决加热系统滞后性,还需要引入更优的算法,包括PID串级控制、前馈控制、引入AI温控算法等。
 
  ■同样精度,通用PLC“隐形成本”更高
 
  我们姑且假设一台PLC的硬件条件已经达标——比如某些高端性能的PLC具备10ms级采样周期、16位以上的ADC分辨率。参数看似接近专用温控器,但遇到一些非线性、大滞后、多变量耦合的温控场景,这些短板就会被放大:
 
  ■从 “0” 到 “1” ,算法开发不易
 
  部分PLC的本质是通用型控制平台。专用温控器内置的串级PID、前馈补偿等核心算法,在PLC中需依赖用户自行编写、调试参数,这对人员的要求很高。
 
  ■调试和试错成本过高
 
  PLC的温度控制程序高度依赖人工调参,复杂场景下的PID参数整定(如半导体蚀刻炉的温度超调抑制)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经验丰富的人才。
 
  一般来说,光是前馈算法的调试周期就长达2-3周,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隐形成本”,且参数适配性差,更换设备后需重新开发,这和专用温控器 “即插即用” 的功能形成鲜明对比。
 
  技术固化和封装——从“通用”到“专用”
 
  综合来看,PLC的开放性架构固然灵活,但做精准控温时,专用温控器的优势除了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基础功能外,它还将行业共性难题的解决方案,固化成了“知识库”,在无形中能大幅减少企业的人员、资金与时间投入成本。
 
  比如最近台达推出的DTDM系列模块化温度控制器,有着出色的硬件规格和自研算法,在性能上已经可以和国外一些优秀的产品媲美。其中一些面向精准温控应用的设计,对理解温控技术发展有着参考价值:
 
  ■硬件采用模块化设计
 
  台达DTDM系列温控器采用了灵活的模块化设计,4路通道、2个串级PID回路,单一DTDM群组最多可串接8台测量机,进行32组PID控制。
 
  这样用户就能根据实际需求自由组合测量主机、测量扩展机、数字输入输出模块以及通讯模块,所以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功能应用,都能够随意调用。
 
  产品的采样周期压缩到了10ms,借助自带的温度校正折线表,能提供14 组温度校正点以及转折点或偏移量两种补偿方式,能有效消除误差,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控制算法提前封装
 
  串级PID控制:破解滞后性难题
 
  DTDM系列温控器把外/内(主/从)两个控制回路串联运作,主控制器根据目标温度与实际温度的偏差输出控制信号,从控制器根据设定值控制加热设备,二者协同就能快速消除因为迟滞效应或其他干扰造成的温度落差,实现稳定控温。
 
  针对特殊加热设备的温度扰动状况,前馈控制能在检测到温度变化的瞬间,预先补偿已知的热量损失,超前调节以降低温度变化。和PLC产品相比,DTDM系列温控器前馈补偿功能,在半导体干式蚀刻这类工艺里,能确温度稳定、提升产品质量。
 
  现在,很多温控器厂商都会针对细分行业(如半导体蚀刻、薄膜沉积、锂电池烧结)的工艺特点,内置行业专属控制算法。比如台达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就非常注重结合行业Know-How优化算法。
 
  DTDM系列特别适合半导体晶圆加工设备,如化学气相沉积系统 (CVD)、物理气相沉积系统 (PVD)、氧化扩散炉、硅蚀刻机、原子层沉积系统 (ALD) 等。以后,台达也会继续和行业用户持续丰富系列产品的功能,做更多定制开发。
 
  总结
 
  专用控温器之所以有不可替代性,是因为在“精准控温”的语境下,控制技术需要从 “通用” 走向 “专用”,从 “凑合用” 走向 “更精准”。
 
  硬件可靠灵活、算法前置封装、应用场景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需要做精准温控的时候,大家更倾向于用专门的温控器,而不是通用的PLC了!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相关事宜,请联系本网。联系电话:0571-87759945,QQ:1103027433。
广告招商
今日换一换
新发产品更多+

客服热线:0571-87759942

采购热线:0571-87759942

媒体合作:0571-87759945

  • 仪表站APP
  • 微信公众号
  • 仪表网小程序
  • 仪表网抖音号
Copyright ybz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贾熙明律师   仪表网-仪器仪表行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意见反馈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