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凌卓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免费会员

地下水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水污染监管不容“玩忽职守”

时间:2013/7/15阅读:2224
分享:

地下水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水污染监管不容“玩忽职守”

 

    Hblzhb水污染:环保部近日发布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198个城市的地下水监测中,监测点水质较差的超过50%。一大批近岸海域水质为极差。加强水污染监管治理,促进水质逐步改善,显得非常紧迫。

 

    近年来发生的很多水污染事件,都可见监管缺失。有人举报某地企业违法向地下排污,当地政府未经深入调查,短短数日就予以否认;有的居民请当地环保官员下污水河游泳,当地有关部门声称生活污水不归自己管;面对井水被污染成红色的举报,当地官员称“用红小豆煮出来的饭也可能是红色的,红色的水不等于不达标。”诸如此类违背常识的解释,暴露出有关部门对水环境监管的缺位,也显现出一些干部环保责任心的滑落。

 

    网上传的沸沸扬扬的广州毒大米事件,溯本追源,水污染却是其中之一。水质污染,久治无成老生常谈,问题的症结在哪?是环保部门的监管不力?还是地方政府视而不见?是中国企业污水处理技术水平有限?亦或是官商利益熏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从越来越严峻的水质问题,可以看出症结并没有因为人为的干预而逐渐解开。虽然各地环保局长纷纷被邀下河游泳,虽然问题水源一再被媒体曝光,虽然网民参与治水的热情日渐升温,虽然改善水质接连被各地政府提上日程,可虽然仍然只是虽然,水质在变坏的速度并没有因为各方的牵绊而就此停步,水污染似乎已然成为水怪。

 

    防治水污染刻不容缓

 

    近两年有关水资源恶化的消息频见舆论前端。有媒体报道称,不断扩张的城市、过度使用化肥以及各种工厂的肆意排污,中国的水资源现状不断恶化,近半数河流和湖泊严重污染。由于工业废物污染水源,导致其变成“毒水”,出现了一些“癌症村”。

 

    治理水污染,必须完善法律法规,对违法排污企业施以“重典”。一些水污染治理较好的国家很早就设立了水污染罪,造成水污染的企业或个人在受到罚款之外还可能遭遇刑事处罚。提高处罚力度,让胆敢违法污染者“伤筋动骨”,才能管住肆意妄为的“排污管”。因而,应强化当地政府对水污染的监管责任,完善问责机制。

 

    对任何国家而言,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是立国之本,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就目前公开发布的数据和报道研判,国内水污染状况比较严重,已经出现自上而下式的蔓延,引发多地居民恐慌。

 

    水污染因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还因为如不及时有效控制不仅会影响现在,会给子孙后代带来难以想象的恶果,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事是无论如何不能干的。当前水污染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否则,可能真会像专家预测的那样:20年后我们可能喝不到干净的水了。

 

    对水污染的防治,首先,应尽量减少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废水量;其次,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进行区域性综合治理;另外,要加强监测管理。zui重要的是,在水污染日益加剧的现况下,建立和完善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环保处罚要加强威慑力建设

 

    中国近年来的环境保护之所以进展缓慢,事故频出,与处罚威慑力太轻有重要关系。

 

    以近年来zui严重的污染事件为例,2010年的紫金矿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轰动全国,罚金打破了中国环境处罚记录,也不过3000万元。而在范围内zui大的一笔罚单在2011年被雪佛龙石油公司拿到,总额是95亿美元。

 

    经济社会中本来就没有君子国,更何况诚信与社会责任感缺失,又是当今中国企业界的一个普遍问题。因此,必须由国家强制力威慑其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但现在看,至少在环保领域,这种威慑力是不足的。

 

    环保部门监管责任*

 

    今年年初,多地网友宣称高价悬赏请当地环保局长下河,温州苍南县就是其中之一,不过,环保局长没下河,老民警却下去了,近日微博这样一则消息备受关注:“在温州民警污水河救人,上岸后出现眼睛痒、皮肤刺痛等症状,网友喊环保局长看望。”网友们也因此称他为“温州下河试污*人”。

 

    水污染的责任到底是谁的?直接责任者肯定是肇事企业。如果污水要进行无害化处理,那么企业要配备相关的处理设备,增加相关的材料,配置相关的工作岗位,支付相关的工作人员工资,这就意味着企业的支出成本要大大提高,不如铺根管子往江里河里一排了事更省力省钱。中小企业是如此,大型企业即使配备了污水处理设备,估计大多数时间处于停工状态,只是在环保部门来检查时应付一下。

 

    穷追污染事件的企业固然是法律要求,但是不能因此回避地方政府的责任。重污染企业是如何获批的?平时监管为什么缺位?之所以提出这些疑问,是因为,近年来频频出现的环境污染案例中,不乏地方权力的影子:要么合谋,要么默许。

 

    究其原因,无非是粗放式的经济模式,尽管可能是对民生有危险的,但能够带来可靠的财政收入,能够带来漂亮的GDP数据,有时还带来官企利益输送的机会。

 

“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这是**发出的告诫。  

 

把这句话落到实处,让地方施政不再盲目追求经济数据的增长而忽视民生和环境承载力,就必须将环境保护作为考评的重要一环,以此纠正地方行政的惯性。

 

将中国环境保护和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挂钩,或许只是国家在环境保护之路上迈出的*步,但也说明政府开始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并在保护环境方面真正开始下力气。

 

我们还能喝上放心水吗?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水、空气、土壤,付出生命值得吗?我们只能期待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写入“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后,对于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对环保不作为等行为能真正加大处罚力度。少有一些“国家机密”,多一些担当和作为。还天以蓝,还水以清。

 

    加强监管以减少违法排污,加强治理使已经污染的水体逐步好转,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重现人们记忆中的绿水青山,建设美好幸福家园。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