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致命威胁的水污染 向地下水污染“宣战”
Hblzhb水污染:雾霾还未散去,地下水污染的消息又接踵而来。地下水不同于地表水,被喻为人类的“生命水”。一旦遭受污染,治理需千年的时间。如今一些企业为躲避查处,将致命性污水通过高压水井直接注入地下,一名名村民因饮用污染水而染上怪病,一个个村庄沦为“癌症村”,“生命之源”变成“绝命之源”…
中国地下水资源现状:64%遭受严重污染
中国水资源总量的1/3是地下水,而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据报道,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地下水污染从何而来?
1.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倒灌。海水倒灌是指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层的现象。造成海咸水入侵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淡水的过量开采。如果地下淡水过量开采,滨海或岛屿上淡水—海水界面可以处于不平衡状态。我国北方沿海地区,进人80年代以来,出现连续多年的干旱,降雨量偏低,地下水补给量减少,但是工农业需用水量却不断增加,地下淡水"入不敷出",导致海水入侵。
2.工业污染。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工业废水如工业电镀废水、工业酸洗污水、冶炼工业废水、轻工业废水和石油化工有机废水不经过处理而排人城市下水道、江河湖海或直接排到水沟、大渗坑里,导致地下水化学污染。
3.农业污染。由于农业活动而造成的地下水污染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剩余农药、化肥、动植物遗体的分解以及不合理的污水灌溉等。它们引起大面积浅层地下水质恶化,其中zui主要的是NO3—N的增加和农药、化肥的污染。
4.生活污染。一边是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塑料、金属、电池等不可消化的新垃圾出现,一边是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农村污水、垃圾直排现象愈发严重。生活垃圾随着日晒雨淋及地表径流的冲洗,其溶出物会慢慢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从"随手拍家乡污染"活动中网友发布的图片看,这一类型的污染成为zui直观也zui受网友反感的污染。
80%的疾病与不合格饮用水有关
根据《全国环境质量报告书》(1993),在中国,只有不到11%的人能喝到符合我国卫生标准的水。在饮用自来水的2亿人中,1.1亿人饮用的是高硬度水,7000万人喝的是高氟水,3000万人则喝着高硝酸盐水。因为大部分作为水源的江河湖海都受到了工业及城市排污的污染。
水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相信每个人闭着眼都能说出一大堆来。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如同空气一般常见的事物,开始让我们忧心忡忡:自来水管滴出小虫子、桶装水查出致癌物、珠水源受到铬污染……我们也越来越常陷入迷思:纯净水是不是没营养?矿泉水要不要买外国进口的?烧开水是不是不如净水机健康?磁化水、弱碱性水是不是真的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80%的人类疾病是与不合格饮用水有关的。怎样的饮用水是不合格的?它里面藏着什么?一般来说,里面的有害物质可以归为三类:
1.致病细菌;
2.毒性无机物,如汞、铅、砷以及亚硝酸盐等;
3.能分泌毒素的藻类。
矿物质水就安全吗?
不知不觉中,矿泉水在中国市场上已经悄然热闹了起来。法国进口的依云矿泉水,500毫升装9.8元;西藏的5100M冰川矿泉水,330毫升装6.5元、500毫升8.9元、750毫升9.8元;广西的巴马丽琅矿泉水,350毫升装8元、500毫升10元。这些矿泉水从酒店到大型超市,一路走到了消费者身边。
专家指出,在我国,包括一些高价矿泉水在内的很多矿泉水都存在一种不安全的物质——溴酸盐。这种物质在上被定为2B级的潜在致癌物,它是矿泉水或山泉水等天然水源在经过臭氧消毒后生成的副产物,长期饮用这样的矿泉水存在患癌的风险。
曾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的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负责人马军说,饮用水源地所受污染尤其重金属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很难被传统水处理工艺消灭,饮用水源地的产业转型升级成本,不仅大于水厂升级改造成本,也大于城市管网改造成本。
再严格的制度 只写在纸上等于零
中国地下水污染已经到了不得不正视、不得不从根本上遏制的时候了,再不治理,城市也将难有清洁的水源。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行zui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拟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实zui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考核,结果作为主管部门对各省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评的依据之一,每5年为一个考核期。此举标志着中国zui严格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的正式确立。
有网友说,再严格的制度,只写在纸上就等于零,必须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老百姓看到有干部因为水污染防治不力而落马。水污染日益严重的根源在于单一追求G D P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如果再不放弃这一发展思路,水污染将演变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灾难。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仪表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