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拓威智能仪器有限公司
免费会员

可持续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

时间:2024/11/26阅读:20
分享: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社会发展迄今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生态化社会阶段。在农业社会阶段,由于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局限,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十分微弱,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要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依赖。在工业社会阶段,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的发展,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电报的使用,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喚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但是,在工业社会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由于人类过度的掠夺自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与经济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之一。
  即或者通过市场机制或者通过纯粹的国家控制来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和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但是,无论是市场化路径还是纯粹的国家控制路径都存在失灵现象。
  其一,市场机制通过产权私有化制度应对环境危机困难重重。市场化路径主张利用产权制度解决环境的外部性和环境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史密斯认为:"无论是对公共财产资源所做的经济分析还是哈丁关于公地悲剧的论述,都说明创立一种旨在终止公共财产权的私有财产权制度是方法〃 。无论是科斯定理提出的解决外部性的办法还是德姆塞茨提出的公共物品的联合供给方法以及布坎南的 俱乐部供给方式,都建立在一个产权明晰、信息对称而且交易成本可行的市场基础之上。然而,在环境经济实践中,严格的产权界定与安 排和通过产权安排来解决有关环境的外部不经济问题,至少在目前还难以达到,因为市场无力克服诸多技术性难题。
  其二,依靠国家控制解决环境问题是现代国家普遍采用的方法,但是国家控制也存在失灵的问题。要运用国家公权力来改变公地悲剧,形成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均衡,必须是建立在公共管理机构掌握信息、监管有力到位、制裁可靠有效以及成本费用为零等这些假设的基础上的。没有准确可靠的信息,机构可能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其中包括主观确定资源负载能力,罚金太高或太低,制裁了合作的牧人或放过了背叛者等。而且,公共选择理论否定了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利他性假设,认为政府自身也是追逐私利的理性经济人,在制定和执行环境公共政策时,很易被利益集团所俘虏或者寻租,从而导致公共目的落空。正如卢基扬契可夫所指出:的经济管理体制消耗巨大。这种体系很快失去平衡,因为它的职能与可持续发展、生物圈、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自我调节与自我平衡的基本原则不相适应。管理体制同样表现出比市场经济体制耗 用更多的资源......这就不能确保社会、经济和生态财富的增长,同时,这还加剧了环境负荷即阻碍了现实的社会福利的增长。
  综上所述,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同时存在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找一种治理方式来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公共治理理论强调多中心治理,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和开放型的公共管理,充分利用市场、政府和社会的优势而避其不利,在上下平等协商的互动中实现公共目标。因此,环境危机在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的背景下,产生了对可持续治理的制度需求。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