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表网 研发快讯】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成为时代焦点。而涂布机作为锂离子电池制造核心装备,直接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曾是横亘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换道超车”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阻碍。
2012年,深圳某锂电池企业车间,前去调研的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周华民凝视着进口涂布机眉头紧锁。作为锂离子电池制造最核心、技术难度最大的装备,这台长达百米的涂布机被视为该领域的“光刻机”——需要在宽度超1m、长5km的基材上以每分钟100m的速度涂覆电池材料,厚度偏差不超过头发丝直径的百分之一,制造精度相当于在百米宽、500km长的路基上浇筑沥青,高度差需要控制在0.1mm以内。当时,我国锂电涂布机严重依赖进口,国外厂商态度傲慢、价格昂贵、定制周期长,更重要的是技术迭代缓慢,进口设备已不能满足我国大容量电池制造的宽度、精度和效率要求,严重制约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周华民横下一条心:必须突破技术难题,造出中国人自己的涂布装备!
周华民教授主持研发的涂布机
万事开头难。团队师生从锂离子电池的基础学起。研究生黄天仑、谭鹏辉、周孟源等轮流奔赴生产一线,这群20岁出头的年轻人白天和工程师一起“上班”调试设备,晚上回到团队为同学们就近租的房子整理数据。周华民、张云等团队教师也频繁往返于深圳与武汉,坚持在一线指导。面对外界质疑,周华民用30年前全组分时段使用一台计算机的经历鼓励大家:“当年条件艰难,李德群院士仍然带领我们做成了成形仿真软件,如今,我们也一定能行。”
突破的关键藏在流变学深处。周华民意识到可以发挥团队技术强项:“电池浆料和高分子材料流变特性相似,我们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优势。”经过2000多个日夜的不懈努力,谭鹏辉等攻克了涂布宽幅模具技术。但涂布稳定性的难题堪比“在针尖上跳舞”,张云和黄天仑等师生经过4年间反复多次地仿真与实验,终于通过悬浮干燥技术使超薄超宽电池极片像一条磁悬浮列车稳定悬浮运行。
“我们团队就是跳别人跳不过去的高度,做别人做不到的事。”周华民感慨。正是团队探索陌生领域的一小步,成为开创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方向、托举中国锂电装备引领世界的关键一步。历经十多年产学研协同攻关,研发出的世界最宽、最快、最精的涂布机,售价却仅为国外的1/3。如今,涂布机实现100%国产化,并反向出口欧美发达国家,国际市场占有率第一,确立了我国锂电涂布装备的全球领先优势。
该成果获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人民日报报道。4月30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团队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走进这支青年集体的办公室,许多成员的办公桌上都摆放着镌刻团队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群手迹的镇纸。1985年,李德群放弃高薪留美机会回国,开创数字化材料成形方向。四十年间,“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的风骨融于团队三代人血脉,“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在这支队伍中比比皆是。
早在2001年,27岁的周华民在导师李德群院士指导下,破解行业30多年建模难题,在国际上提出成形模拟“表面模型”新概念,被评价为“注射成形模拟的重要里程碑”。此后,周华民带领青年教师黄志高、张云,相继攻克注塑和锂电关键技术,先后获国家科技奖5项,成果为塑料加工行业转型升级、我国新能源产业领跑全球作出重要贡献。王云明、刘洋、黄威等青年人才从海外归国,拓展团队科研新方向。90后的周何乐子从团队学生成长为指导老师,与年轻成员一道肩负起攻克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技术的重任。
青春作证,时代为号。这支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青年团队已开启新一轮攻关。他们逐梦的疆场在变,勇攀高峰、薪火相继的信念不变。他们坚信,每一次突破都是为科技强国筑牢根基,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蓬勃的中国青年力量。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