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温循环一体机循环系统的清洁频率需根据使用频率、介质类型、工况条件等因素综合判断,不同场景下的清洁周期差异较大,以下是具体参考标准:
一、基础清洁(滤网 / 初级维护)
1. 清洁对象:循环泵入口滤网、水箱表面浮尘、管路接口处的可见杂质。
2. 周期:每周 1 次(或每运行 50 小时)。
3. 原因:滤网是循环系统的 “第一道防线",易截留介质中的颗粒、纤维、结晶物等杂质,若长期不清理会导致流量下降、泵体负荷增大,甚至引发异响或堵塞。
4. 适用场景:所有使用工况,尤其是以自来水、河水等含杂质较多的介质,或在粉尘较多的环境中运行的设备。
二、中度清洁(管路冲洗 / 介质更换)
1. 清洁对象:整个循环管路内壁、水箱残留污垢、泵体叶轮附着杂质。
2. 周期:
① 若使用纯水、去离子水等洁净介质,且每周使用时间≤20 小时:每 3~6 个月 1 次。
② 若使用导热油、防冻液等黏性介质,或每周使用时间≥40 小时:每 2~3 个月 1 次。
③ 若介质中含有腐蚀性成分、易结晶物质(如某些化学试剂):每月 1 次(或根据介质更换频率同步清洁)。
3. 原因:黏性介质长期循环后易在管路内壁形成油垢或沉积物,影响热交换效率;腐蚀性或结晶性介质可能残留并侵蚀管路,导致堵塞或泄漏。
三、深度清洁(拆解维护 / 系统除垢)
1. 清洁对象:循环泵内部叶轮、密封圈、管路弯头死角、冷凝器(若与循环系统连通)。
2. 周期:每年 1 次(或结合设备年度大修进行)。
3. 原因:长期运行后,泵体叶轮可能缠绕纤维、附着顽固污垢,密封圈可能因介质侵蚀出现老化,管路死角可能积累杂质,需拆解后清理干净并更换老化部件(如 O 型圈),确保系统密封性和循环效率。
四、特殊情况的提前清洁
出现以下现象时,无论是否到固定周期,都需立即进行清洁:
1. 循环流量明显下降(如压力表显示压力降低、出液口流速变慢)。
2. 设备运行时循环泵异响(如摩擦声、卡顿声,可能因杂质卡滞叶轮)。
3. 温度控制精度下降(如升温 / 降温速度变慢、波动增大,可能因管路结垢影响热传导)。
4. 介质出现浑浊、变色、异味(如导热油变黑、水溶液浑浊,说明介质已变质,需更换并同步清洁系统)。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仪表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